深潜试验胜利归来,黄旭华出艇时的激动身影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
据中国船舶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黄旭华负责总设计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父母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育有子女九人,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因为家乡在海边,他对海有很深的感情,战乱中目睹日军的舰艇炮击沿海城市,他就暗下决心,要为振兴祖国造船事业作出贡献。
1949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
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搞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成为新中国最早参加核潜艇设计的29个人之一。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潜艇和核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当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握在黄旭华等研制人员手中的,除了一些模糊不清、从外国报纸上翻拍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零碎的报告之外,就是那件从西方玩具店里买来的核潜艇模型。
那是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玩具。黄旭华把玩具打开、拆解,发现玩具里排列着复杂的设备,和他们构思的图纸基本一样。“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不需要神话尖端技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出来的,并不神秘。”
核潜艇工程涉及航海、核能、导弹、计算机等几十个专业,被称为浮动的海上科学城堡。在这个尖端科学工程中,黄旭华负责总体设计。
用算盘完成上亿次计算
黄旭华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那是他岳母在银行工作时使用过的。在手摇计算机出现之前,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里,这把算盘曾经伴随黄旭华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毫不夸张地说,我国一代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于这把算盘。”黄旭华生前曾说。
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精确求得艇的重量和设备的重量,确保重心稳定和艇的稳性呢?黄旭华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且天天如此。没有数据,无处参考,依靠人工打算盘,黄旭华完成了上亿次的计算,从堆满几库房的演算草图里寻找答案。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后被命名为“长征一号”。1981年,我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62岁时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
极限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之所在。由于北方的水浅,中国核潜艇在问世18年后,一直没能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1988年才到南海开始这项试验。有了这第一次深潜,中国核潜艇才算走完它研制的全过程。
深潜试验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已经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核潜艇艇体强度、密封性如果稍微有一点问题,外部水压造成的进水速度、强度就会像子弹一样具备强大的杀伤力。”世界上曾有10多艘核潜艇在进行试验或航行时沉没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做深潜试验,还不到200米,潜艇上129人就全部葬身海底。
黄旭华回忆,当年有人强调“任务光荣”,越讲光荣,艇员的思想就越乱,有的人甚至给家里写了遗书。“我当时说,‘今天要下潜,希望大家唱一首雄赳赳气昂昂的歌’。”
100米、200米、250米、300米……终于,极限深潜试验成功了,艇员们激动得相互拥抱。黄旭华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个‘痴’字,一个‘乐’字,我痴迷核潜艇工作一生,乐在其中,这两个字就是我一生的写照。”
最好的年华刻在核潜艇上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的时候,远在汕尾老家的母亲,丝毫不知这一震惊世界的壮举是人间蒸发了的儿子领头创造的。即使是20世纪70年代父亲因病去世,黄旭华也没回家奔丧,父亲也一直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工作。
1995年,黄旭华“消失”30多年后首次公开身份。黄旭华的身份公开后,他把媒体的报道寄给母亲,母亲看了很感动。母亲特地把兄弟姐妹聚到一块,她讲的一句话,一直让黄旭华铭记于心:“她说:‘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黄旭华是家里的老三。
1958年,黄旭华调到北京海军,不久后任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根据保密规定,接到命令后黄旭华曾写信简单告诉老家的母亲,自己要到北京工作,但具体干什么,他只字未提。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
女儿出生后,也很少见到父亲。有一次,黄旭华从外地回家,女儿说了一句让他哭笑不得的话:“爸爸,你到家里出差了?”黄旭华是客家人,妻子拿这个跟他开玩笑:“你是真正的‘客家人’,你到家里来是做客的。”
“别的科技人员,是有一点成就就抢时间发表;你去搞秘密课题,是越有成就越得把自己埋得更深,你能承受吗?”老同学曾这样问过他。
“你不能泄露自己的单位、自己的任务,一辈子都在这个领域,一辈子都当无名英雄,你若评了劳模都不能发照片,你若犯了错误都只能留在这里扫厕所。你能做到吗?”这是刚参加核潜艇工作时,领导跟他的谈话。黄旭华生前回忆起这些,总是笑:“有什么不能的?隐姓埋名算什么?”
中外人士交口赞誉黄旭华为“中国的李科维尔(核潜艇之父)”,他却一再否认:“中国的核潜艇是一项群体事业。我只是其中一员,我不过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
综合《企业家日报》《人物周刊》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