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吴夏璠记者黄葆青
又鲜,又嫩,又甜,“海上牛奶”究竟什么滋味?
这几天,台州三门铁强村的牡蛎加工厂内工人们依旧繁忙,牡蛎壳堆积如小山,数名工人正手脚不停地将牡蛎去壳取肉,很快,一颗颗颜色光亮、肉质饱满的牡蛎肉装了满满一桶,加工厂里一天就可出产牡蛎肉约1000斤。
春风送暖,海鲜盛宴拉开帷幕,正是品“鲜”的最佳时节。经过漫长冬季的沉淀与积累,此时的牡蛎肉质愈发鲜嫩细腻,口感肥美爽弹,被誉为三门人翘首以盼的“开春”头号佳肴。它们带着海洋的纯净与天然风味,轻盈地跃上餐桌。
开春品“鲜”,杭州高铁出发2小时,三门必须是打卡第一站。
三门铁强村牡蛎加工厂图:掌上三门
4000亩滩涂产出的“海上牛奶”
口感倍儿滑
说铁强村之前,首先来解答一下为什么牡蛎被称为“海上牛奶”。
牡蛎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牡蛎肉的蛋白质占比高达45%-57%,富含钙、磷、铁、锌、硒等多种矿物质。其中钙含量接近牛奶,铁含量为牛奶的21倍,牡蛎肉肥爽滑,质地柔软,入口嫩滑,与牛奶的滑腻口感有相似之处,所以才有了“海上牛奶”之称。
而三门铁强村蛎江滩,这里群山怀抱,有白溪和小横渡溪汇流入港处,约4000亩的滩涂,咸淡水交溶,水质清澈,盐度适中,海浪平缓,且海滩辽阔,所以也最适合牡蛎每天懒洋洋地躺着长钙。
三门铁强村蛎江图:掌上三门
铁强镇蛎江滩的牡蛎,主要有草鞋蛎、桐子蛎和蛎鳖等。靠近深水岩石上的牡蛎,不易被人挖取,年长日久,生长较大有形如草鞋,所以也有“草鞋蛎”的外号。
而那些附生在海滩的砾石和港边乱石上的牡蛎,形小,壳底深,粒粒如桐子,故名“桐子蛎”;在深水区域,还有单个的,形体很大,壳很厚,形如“鳖”,故名“蛎鳖”。
村民在采牡蛎图:潮新闻
铁强村养殖牡蛎最特别之处,就是采用条石养殖,将条石插在滩涂上,平均每亩滩涂可插3000多根,牡蛎条石上自然生发,这样的牡蛎肉肥味美、口感细腻且无污染。
每到收获时,蛎江滩滩涂、石条上星星点点布满牡蛎,海风夹杂着大海特有的咸腥味,是属于铁强独有的滩涂风景。
三门吃海鲜
与大海来一场亲密kiss
59万亩的浅海,21万亩的滩涂,19万亩的海水养殖基地,成就了三门“中国小海鲜之乡”的美称。
三门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三门湾畔的三门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使得三门县常年盛产鱼、虾、贝、藻、蟹等五大类100多种“小海鲜”,鲜活从不断档,号称“浙东沿海全季全天候小海鲜大厨房”。
吃海鲜,“鲜”最重要,在三门每个季节都有最“鲜”的吃头。
现在嘛,就是吃炭烤牡蛎、牡蛎滑蛋、牡蛎汤、牡蛎粥,这些“海鲜奶制品”。
而每年的9-10月,一定就是三门青蟹了。秋季的青蟹色泽光亮呈青蓝色,壳较薄且大螯较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丰腴的蟹膏蟹黄,大螯里厚实细嫩的蟹肉,三门人通常这样吃:
个头小的三门青蟹,专门用来下汤面,面条充分吸收螃蟹的鲜,刺溜下肚,从内到外都是鲜甜。
最家常的则是红烧,葱姜爆香之后,青蟹下锅烧至三成熟,再加入黄酒烧制,配以适量生抽和白水,煮制而成,吃起来肉质有丝丝甜味儿。
还有一味被称为“海中人参”的跳跳鱼,盛产于每年4-9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用明火将其烘烤成鱼干,则能最大限度地将跳跳鱼的原汁原味锁在其中。
跳跳鱼图:视觉中国
当然,如果你贪心地想一次性吃到所有小海鲜,当地人10个有9个都会告诉你要去“健跳码头”,即便禁渔期也照样吃到爽。
如果运气够好,遇上几条出海归来的渔船,买完顺路走去码头边的农家馆子,付加工费就可以大快朵颐满桌海鲜。吹着海风,喝起冰啤,赏着夕阳下渔船归帆,口福眼福一次到位。
健跳码头图:视觉中国
这座“鲜甜”小城
值得去122*N次
三门湾内共有122座岛屿,其中一半分布在东南部海域,可谓是“海上百岛湖”。百座岛屿,除了能呷到无数“鲜甜”小海鲜,还值得玩上122×N次。
被誉为“海上仙子国”的蛇蟠岛。有着千年的采石历史,如果你能亲眼见到它的奇异景观,一定不会把它跟普通的海滨小岛混淆。
蛇蟠岛图:视觉中国
千年开采遗下1360余个洞窟,让海岛采石场遗址有了“千洞岛”之美称。洞内怪石嶙峋,洞穴纵横交错,连环套迭,洞中套洞。
有人说这里是多年前海盗的王国,其中的“野人洞”展示了千年斧凿后的“残山”奇迹。出产的优质石料,更是让蛇蟠岛成为三门石窗艺术的发源地。
蛇蟠岛图:视觉中国
除丰富的海岛资源外,地处横渡镇湫水山腹地,背靠龙母山的东屏古村,这座被誉为“中国画里的村庄",作为当地最早的古村落之一,让三门又增添了一丝悠悠古韵。
古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居民们还保留着淳朴的生活方式,村前清澈的岙里溪潺潺流过,把村子一分为二,形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屏风。历代族人们精心建设的陈氏宗祠内,厚墙、狭巷、窄窗、飞檐、翅角还依稀诉说着曾经的气派与荣耀。
资料参考:澎湃新闻、台州文旅、掌上三门、浙江文旅资讯、乡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