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个常识,人在巨大的悲伤面前,可能说不出来也哭不出来——不是每个人都如此,但一定有人是如此。
比如我一直无法理解至亲去世要发朋友圈的行为,后来有人提醒我,可能是他们朋友圈里的远房亲戚比较多,无法一一通知但又需要通知。
每个人都有权处理自己的事,虽不理解但尊重。所以也请大家理解和尊重那些在巨大的悲伤面前,无法正常地表露悲伤的人。
我父母去世,我都没办法第一时间讲给别人听,过了三五个月才告诉最亲近的朋友。
有网友说母亲去世的那一个月,她每天都在疯狂地刷抖音、打游戏,因为一旦闲下来,就无法面对“再也没有妈妈了”这个事实。
你也要去攻击她不爱妈妈,妈妈走了不悲伤吗?
真的,不是只有汪小菲式的悲伤才叫悲伤。
虽然我并不否认他也是悲伤的,但他的悲伤更趋近于孩童自恋受挫后的不管不顾。
成人的悲伤不像一场暴风雨,是一种缓慢的疼痛,是往后余生的每个梅雨季节,它不会消失,只会重复。
成人处理悲伤的方式,也不是一次性的发泄,因为你知道你必须接受、必须回忆,甚至你会选择用回忆去惩罚自己当时的粗心,你要让自己日日夜夜地活在自责之中。
贾玲说,母亲去世之后,她这辈子的快乐永远都缺了一角。然而她选择把与母亲的故事拍成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
网上也有人骂她消费母亲,我觉得不是。这个电影还只是小品的时候,她就演一次哭一次。她一直觉得母亲是为自己死的,如果不是自己上学要花钱,母亲就不用那么勤奋地去拉稻草,也就不会有那场车祸。
她用特别的方式让观众记住了“李焕英”的名字,同时在一次次表演、一次次哭泣的惩罚中,缓慢地与内疚和解。
S家决定把大S的骨灰永久放于家中,让她永远跟家人呆在一起,与贾玲的选择异曲同工。
此后余生,无论小S还是S妈,人生所有的快乐也都缺了一角,所有的春节都不能尽兴,所有的热舞都心存忌惮,所有的旅行都带着悲伤。
这个决定既是深爱也是勇气。对于这场难解的痛,她们选择不忘,其中的深情,超过一切盛大的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