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光伏企业中利集团(*ST中利,SZ:002309)经历了持续两年的重整后,终于尘埃落定。
2月7日,*ST中利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厦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此前*ST中利的控股股东已变更为常熟光晟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熟光晟”),常熟光晟归属于建发集团集团旗下,而建发集团为厦门国资委控制的国有企业。目前,建发集团旗下建发股份(SH:600153)副总经理许加纳已就任中利集团董事长。
曾被称为“光伏扶贫第一股”的中利集团,在经历一系列生与死的考验后,终于成功重组“上岸”。接下来,厦门国资将如何收拾中利这个乱摊子?频频出手收光伏资产,建发集团在下一盘什么样的大棋?
中利“大败局”:创始人被终身市场禁入
中利集团前身为成立于1988年的常熟市唐市电缆厂,创始人王柏兴以5000元资金创业,从阻燃耐火软电缆起步,之后扩大到特种电缆、光缆领域,并于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
2011年,中利集团以4.82亿元收购腾晖光伏51%股权,正式进入光伏行业,主营电池组件制造和光伏电站业务。此后,中利集团大力投建光伏扶贫电站。到2014年时,中利集团的电站开发规模超过2GW,市值也首次突破100亿元,被称作“光伏扶贫第一股”。
但到2018年,国家发布“光伏扶贫”新政,规定贫困县光伏扶贫项目不能举债建设,企业也不能入股。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热情迅速降至冰点,中利集团也从此步入下坡路。
从那往后,中利集团业绩连续亏损,2020至2023年累计亏损超过90亿元。中利集团日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9.6亿-14.6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8.4亿-24.4亿元。
更为要命的是,中利集团前几年还卷入了A股历史上最大的资金骗局——“专网通讯案”。受此案影响,自2016年至2020年,中利集团连续财务造假,5年虚增营业收入合计近80亿元。此外,中利集团还存在巨额非经营性占款和违规担保未按规定披露等问题。
针对以上违法行为,2024年5月,证监会对王柏兴和其他多名高管进行行政处罚,罚款总额超3000万元,并对王柏兴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在资本市场,中利还面临退市风险。2024年4月,由于2023年度末净资产为负值,中利集团的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到了2024年11月,中利又由于未能在六个月内清收18.05亿元(含违规担保1.12亿元)被占用资金,股票被实施停牌。
一系列大麻烦缠身,中利集团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如果没有实力接盘方出手,中利集团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建发“大棋局”:中利未来与无锡尚德整合?
2023年1月,中利集团被债权人申请重整。在公开招募和遴选中,建发集团表现出浓厚的接盘意向。当年8月,建发股份被确定为重整投资人。
但是,建发对中利的重整一直进展缓慢。直到2024年5月,江苏证监局责令中利在6个月内清收18.05亿元被占用资金,重整工作才重新加速。
2024年12月,中利集团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建发集团旗下常熟光晟成为中利控股股东。
建发集团是厦门市属国有企业,业务涵盖供应链运营、房地产开发、旅游酒店、会展、医疗健康、城市公共服务以及投资等领域,年营业收入超过7800亿元,资产规模超8800亿元,2024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85名。对于中利来说,抱上这样实力国资的“大腿”是再好不过的归宿了。
值得注意的是,建发集团涉及到的光伏业务较少。根据建发股份的公告,2024年上半年,公司参与投资建设的3座分布式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共计6.2MW,预计每年发电总量约698.2万度。建发为何会对中利集团感兴趣?
实际上,自2023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行业步入寒冬后,建发集团开始大举“抄底”光伏资产。除了中利之外,建发集团还在去年底托管了另一家老牌光伏企业无锡尚德,但目前还只是管理者角色,股东仍是东方资产。
从建发集团的动作看,跨界光伏并将光伏拓展为主营业务板块的迹象已非常明显。未来,随着对两家老牌光伏公司的业务梳理和重组完成,有没有可能将中利、尚德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子业务板块?甚至是收下尚德注入中利集团实现整体上市?
依托建发集团原有主营业务供应链优势,做强做大光伏业务并非难事。此前,建发集团就表示,其供应链运营业务在电力行业积累的资源,可协助腾晖光伏进入各大电力投资集团白名单,打开国内集采订单市场。
不过,建发集团的光伏“版图”才刚刚起步,中利集团也才刚刚“上岸”,还需要更多“恢复”的时间,未来的“棋局”走势到底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