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年,好多国资就忍不住投资上海了

虎嗅APP 2025-02-08 16:46:54

返工第一周,各位差不多已经找回魔都的节奏了吧?

但比起咱打工人,今年有一类群体却更早地涌向了上海这块宝地——就是各路资本和企业。

这件事不奇怪,毕竟如今的上海已然是一座5万亿规模的经济体,少不了厮杀抢夺。

这两年我们也写过很多这样的画面,无论企业总部落户、还是巨量外资涌入,上海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各位知道么?今年这座城市背后还有一股更大的力量浮出水面,来自一个常年低调的群体——国资。

直接给各位看2组数据吧:

第一组:2024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万亿元,利润总额2693.5亿元,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

这个数字意味着到去年底,上海国资委超额完成了3年改革主体任务的年度目标。

图源:《上海市国资国企发展“十四五”规划》

且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一整年。包括第二个数据:去年三季度,上海上市国企资产总规模20.1万亿元——也已经来到了全国第一。

很多人对上海的定义就是擅长玩转资本和金融,这当然没错,但上海的实力远不止于此。

这两组数字就非常好地说明了,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家底足够丰厚,一直是不容忽视的地方国资重镇。

事实上,国资,早已成为上海经济压舱石一样的力量。

巨量国资基金,正在涌入上海。这件事是肉眼可见的。

从去年到今年,上海几乎成为国资基金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很多中小基金都盯紧上海的风吹草动。

因为这些国资企业一般不轻易出手,但凡出手就是绝对的大手笔,比如很多入场基金的规模都是百亿级。

我简单整理了下,最夸张的是开年不满一个月,就有4笔百亿及以上规模的资金在上海落地。

数据整理自公开平台

不仅数字很吓人,各位注意到发起人或管理平台了么,都是实打实的顶级大佬啊。

甚至大佬们过年也不放假。1月28日除夕当天,很多人应该还在放炮竹,但上实集团设立的一只百亿规模医药基金就悄悄发了公告,首期落地规模是50.1亿元。

包括1月8号到17号,仅仅10天之内,三只基金集体落地上海。最少的规模100亿,最大的达到600亿级。

整个1月份,上海国资大佬们在千亿级赛道挥斥方遒,这一切还要追溯到去年那个国内创投圈热搜第一的事件。

2024年7月上海正式发布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未来产业基金,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

这个国家级母基金的体量,自然也吸引了各地资本入局。

我查了下几只基金的出资人,发现很多是上海国资主导。

但也有各地其他国资的参与,比如三大先导产业基金的背后,就是一场浩浩荡荡的资本抵沪运动会。

从母基金的出资情况来看,不少外来国资甚至能站到股东队伍的前排。

比较特别的,是除夕夜落地的这只生物医药基金,出资人名单里一溜儿的上海企业。

但往下滑,赫然出现了“成都交子”的身影。

图源:东富龙公告

查了下这个企业的股权穿透,发现它背后的大佬是中国银行。更夸张的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也叫“大基金三期”。

股权穿透后,站在第一位的大股东是国家财政部。包括其余18位股东全部都是国资国企,还有子基金,更是英雄不问出处。

从去年7月份子基金遴选公告发布后,就有全国各地156家机构选手申报。

但说实话想拿到名次也不容易,到去年12月底第一批子基金仅9家中选,其中4家外来机构。

图源:上海国投官网

这里面,很多子基金都是第一次走进上海。

比如元禾璞华、中科创星等,都是首次在上海发起设立基金,甚至礼来亚洲基金、正心谷本来是要扎根外地的,因为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的吸引力,也掉头来了上海。

其中,号称半导体公司“收割机”的元禾璞华,也是一名实打实的国资选手——背后是苏州工业园区和江苏政府。

图源:企查查

包括中科创星,看名字就知道背靠的是中科院(西安),不仅有钱有底气,还是纯技术流。

而这些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如今都用真金白银投票,砸中了上海这片创投热土。

不只基金,如今上海还是央企外迁的最大受益者。

之前我们跟各位讨论过很多次,各大企业一直热衷于把总部搬来上海

比如早年的大虹桥,一杆子砸下去全是地产总部。

近几年的互联网总部也越来越多,华为去了青浦、网易也在徐汇滨江占了一个席位。

去年上半年还新增了45家外资跨国总部,但没想到,这一年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竟然是一些央企总部

我大致统计了下:

整理自公开平台

这一年就有5个央企总部陆续在上海建成或敲定,比如2024年12月,中国数联物流在上海正式揭牌,这也是全国第一家数据科技央企。

包括中交集团、中节能、中能建这3家央企,也在上海设立了总部基地,尤其此前中交、中节能在杨浦滨江设立的总部,这两年也陆续来到了竣工交付期。

至于中能建,虽然是综合地块,不过根据公示的招标文件,未来上海总部也会在这里落地。

想必到时候,员工回一趟总部开会大概会方便很多吧。

所以为什么这么多央企更愿意来上海呢?

本质上是上海这座城市不可替代的自身优势:一个就是够主动。

说个典型案例吧:拿航母级别的央企中国电气来说,早在2021年就落户上海了。

这里面的故事也刚好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少一个都不行。

2020年进博会时期,正好遇上中国西电集团面临重组,本来是采购商的静安区,一听说消息直接快速出击、主动提供服务,最终迎来中国电气的设立和落户,摇身一变成了这家央企的投资商。

前两天的1月9日,双方联姻第五年,中国电气又把自己的全资子公司总部落在了静安的康宁路,注册资本5个亿。

图源:上海静安

看得出来已经磨合出感情了。

这也是上海一直很擅长的一件事,加深自己和企业之间的羁绊。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优势:长板足够长。

比如去年12月19日,就有央企直接把总部设在了上海。

也是国内第一家数据科技央企,中国数联物流。这家央企的主要领域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区块链。

巧的是,这也是上海这10多年来的一个发展核心。

图源:政府网

一家企业和一座城市,几乎拥有百分百的匹配度。

这个路径和中国船舶、商飞、远洋海运等差不多,都看中了上海足够优质的产业资源。

当然,目光盯着上海的也不只国资基金和央企。

越来越多国企,也纷纷抄底上海楼市。尤其有这么一支队伍想忽视都难——就是最显眼的国有险资。

险资抄底上海,前两年一直是公认的一股潮流。

只是大家都忽略了这只队伍里国资的存在感,其实也很强。

随手整理下近两年的交易记录,就有这么多:

远的不说,就看上海最近的一次大宗交易:时间是1月16号,农历年前,很多公司都准备封账的时候,它还在异常活跃,规模更是直接超过了100亿。

交易主角就是中邮保险,一家由中国邮政控股的寿险公司,受到业内关注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标的位置就足够特殊。

这块地之前有个名号叫做上海最后一块黄金地,一听就知道是真核心,非常抢手。

其次,这次交易涉及了中邮、美国汉斯、阿布扎比投资局三方资本博弈。

之前对外报价在130亿元,中邮保险领投,和中东主权投资机构合作,最终对价108亿元,也为2025年大宗交易打下了一个开门红。

包括很多地方国家队也在不断入沪拿地:不知道各位还记不记得去年的上海第一拍,来的不是地方国企,就是基建系国企,直接包场了。

而且这种氛围从年头一直持续到年尾,按比例来看,数字非常夸张。

这86%里,华润、招商之类的不用想肯定是积极型选手,每年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但去年最意外的就是中字头和地方国企的集中入局,我统计了一部分成交情况,可以看到,中字头和地方国企含量很高。

*仅为去年部分土拍统计

而且竞争非常激烈:

一批次的七宝地块,就引起了12家企业报名争夺;二批次的浦东上钢街道地块,也有8家企业参拍。

去年年底的几个批次,拿出的更是核心地块,竞争直接白热化。

像中建七局,去年还是首次进入上海土拍市场。但来势汹汹,抢到了宝山南大的一幅热门地块。

这也说明虽然去年行业波动较大,但优质资产还是有强大的吸引力。

上海对抢企业的魄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

从国资基金的大量灌入、到央企总部入驻,再到保险、城建行业的国企纷纷进场。

你会发现上海这座城市是看不到上限的,甚至有足够的底气去接住这些力量。

这个底气来自于哪里?

跟各位分享一个画面,也是今年我看到最直观的画面:

图源:中国发展网

连续8年的“新春第一会”,一直在自己卷自己。

每年绞尽脑汁地优化营商环境,甚至有一个文件的标题是这样的:《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各位有见过直接把“提升企业感受”放在大标题里的城市吗?

好像很少,对于一份红头文件来说,也显得过于通俗,但这恰恰是上海的底气。

用最直白的话和字眼,告诉所有人“我要为你做到什么”?

所以你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大的资金量会毅然下水,不断加热整个池子。

我想答案就能说明所有:因为这里是上海。

1 阅读:1058

评论列表

舌尖的温柔

舌尖的温柔

2
2025-02-10 09:36

整了半天,民企不跟了,国资就浮出水面了

虎嗅APP

虎嗅APP

捕获精选|深度|犀利的商业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