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美军可打击中国境内5万个目标,令其在36小时内瘫痪

怀寒谈搞笑 2025-04-04 03:19:59

美国一些防务智库近来又开始老调重弹,抛出惊悚言论。有报告声称,依托其全球部署能力和技术优势,美军有能力在极短时间内锁定并打击中国境内的所谓“5万个关键目标”,目标是在36小时内实现“瘫痪效果”。

这种论调,听起来就像是好莱坞战争大片的剧本,充满了美式军事思维的傲慢与臆想。 试图通过渲染压倒性的打击能力,制造心理威慑。

美军“闪电战”构想:体系对抗下的精确打击

美国智库描绘的这幅“蓝图”,核心在于所谓的信息化、体系化作战优势。他们认为,美军遍布全球的侦察网络,包括太空卫星、高空无人侦察机以及各种潜伏的传感器,能够实时或者准实时地掌握大量目标信息。

这套逻辑,与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运用卫星、无人机、地面分析师协同作战的模式有相似之处,但美方显然对其能力更为自信。 他们设想,一旦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筛选、识别出那所谓的“5万个目标”。

紧接着,就是海空一体的精确打击力量登场。从隐形轰炸机、航母舰载机联队,到潜射、舰射、陆基发射的各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形成多波次、全方位的饱和攻击。

美方尤其强调其武器的精确制导能力和突防能力,意图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迅速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和抵抗意志。这种战术设想,本质上还是冷战时期“首轮打击”思维的延续,只不过披上了信息时代的外衣。

他们认为,通过精确打击关键节点,可以迅速瓦解对方的指挥控制系统、防空反导网络、关键军工生产设施以及重要的交通能源枢纽。就像俄军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精确打击乌军高价值目标一样,美方也幻想通过点穴式打击达成战略目的。

五万目标清单:瘫痪关键节点的“外科手术”

那么,这所谓的“5万个目标”究竟是什么?智库报告通常不会列出详细清单,但其指向性非常明确:瘫痪而非全面占领。

打击重点首先是“眼睛”和“大脑”——指挥控制中心、通信枢纽、雷达预警站点。 这些是现代战争的神经中枢,一旦被摧毁或干扰,整个作战体系就可能陷入混乱。

其次是“拳头”和“盾牌”——导弹发射阵地、空军基地、海军港口、关键防空导弹阵地。这与俄军优先打击乌军防空系统(如爱国者、S-300)和空军力量(如机场战机)的思路如出一辙,都是为了剥夺对方的反击能力和防御能力。

再次是支撑战争潜力的“血液”和“肌肉”——关键军工企业、能源设施(发电站、炼油厂)、交通枢纽(铁路、桥梁、港口)。目的是切断补给线,削弱持续作战能力。

这种打击模式,试图在最短时间内造成最大程度的功能性瘫痪,迫使对手在信息不对称、指挥失灵、后勤中断的情况下迅速崩溃。 听起来很“高效”,但完全忽略了现代大国深厚的战略纵深和强大的韧性。

“36小时瘫痪论”:纸上谈兵还是现实威胁?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381630

“36小时瘫痪”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宣传口号,而非严谨的军事推演结论。现代战争,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对抗,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远超任何智库的沙盘推演。

正如乌克兰战场显示的那样,即使一方拥有技术和火力优势,也未必能迅速达成战略目标。 战争的走向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战略决心、民众意志、战场迷雾、对手的反制能力等等。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KgIGD

所谓“5万个目标”,听起来数量庞大,但分散在广袤的国土上,要实现同步、精确、有效的打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手的反制手段,如战略伪装、机动部署、网络反击、防空拦截等,都会让这种“完美打击”的设想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这种公然鼓吹对他国进行大规模军事打击的论调,极具危险性和挑衅性。这不禁让人想起某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在俄乌冲突中的拱火行为,唯恐天下不乱。

https://m.huanqiu.com/article/44JjLifiVxs

这种智库报告,与其说是严肃的战略分析,不如说是服务于特定政治目的的舆论工具,旨在渲染威胁、制造焦虑,为增加军费、推行强硬政策制造借口。就像当年渲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历史的教训值得警惕。

大国对抗,从来不是简单的武器性能比拼或目标数量计算。将战争简化为36小时的“按钮游戏”,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无知,也是对潜在对手战略意志的低估。这种“速胜论”不仅危险,而且愚蠢。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冲突,而非臆想如何“快速打赢”。

0 阅读:0
怀寒谈搞笑

怀寒谈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