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骑兵往往是精锐的代名词。而具装重骑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然而,具装重骑兵这个兵种,在唐朝却不见踪影了。主要原因,还是唐朝面对的敌人,没有让这种骑兵发挥优势。
自从晋朝永嘉之乱后,士人就衣冠南渡,坐断东南了。而曾经的根基,也就是北方大地,现在成了游牧民族的地盘。
北方各族征战不休,政权林立,但交替速度也是相当得快。直到北魏的出现,才让北方得到短暂的安宁。
在游牧民族政权建立的同时,北方的军制、兵种也产生了全新的变化。毕竟是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习惯,原本的汉族制度,肯定是不适宜的。
而在这些新兵种之中,最出名的,也最具有标志性的,就是著名的具装重骑兵。
在东汉时期,骑兵还是穿着皮甲的。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无论是人还是马,铠甲都开始金属化。
在南北朝的记载中,就多次出现过“铁马”的字样。这种骑兵,多次出现在战场上,而且往往能发挥超乎寻常的效果。
在沙苑大战中,西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人,出征西魏。西魏派宇文泰迎战,但兵马不足,只有不到一万人。
但即便是如此劣势,宇文泰依旧大胜。除了军事能力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具装重骑兵的功劳。
在两军交战时,宇文泰命李弼率重骑兵突击。不到一百人的骑兵,从东魏大军中间穿过,将战场分成两波。敌军大乱,宇文泰趁机出击,杀得高欢人仰马翻。
由此可见,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就是主要突击力量。在南北朝,最常用的骑兵战术,就是让重骑兵冲阵。正面突击,背面突袭,侧面分割战场……
甚至可以说,南北朝时期,就是重骑兵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晋朝,都拿具装重骑兵当成主力看。
也的确,能扛能打能冲锋,发展极其全面。完全是精锐中的精锐,战场上一锤定音的存在。
但奇怪的是,南北朝时期如此重要,甚至被视若珍宝的重骑兵,到了唐朝却看不见影子了。
有的人分析说,是因为唐朝弩的发展。但实际上,唐朝和南北朝的弩,相比之下没什么区别。
也有人说,是因为唐朝的马不行,禁不住具装重铠。但南北朝用了数百年,怎么到了唐朝就不行了?
实际上,即便是到了唐朝,重骑兵依旧没有被淘汰。不但如此,重骑兵依旧是精锐部队,而且是长期存在,从未裁撤。
我们之所以没什么印象,主要是因为不怎么出场。毕竟没有合适的对手,重骑兵就算上场了,也没多大的用处。有的时候,甚至不如步兵作用大。
虽然这么说,但如果真遇到合适的场合,重骑兵绝对是战场的主宰。在李世民出兵窦建德的时候,就率“铁马一万,甲士三万”出征。征讨高句丽的时候,也“亲率甲骑万余。”
在古代的语境中,马不披甲的骑兵,被称为精骑、骁骑。这种骑兵,往往是汉朝的快速机动部队。而一旦是甲骑、铁马,那必然是具装重骑兵。
除了这些记载,那些出土文物也能证明。目前发掘出的唐代古物中,不少骑兵俑都是重骑兵。不但如此,相比于南北朝时期,唐代的铠甲更加精细,装备也更加精良。
在唐初的那几场战役中,重骑兵就曾大显身手。其中之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唐太宗亲征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
当时,窦建德十万大军兵临虎牢关。李世民兵马不足,无法与其正面对抗。
于是,李世民命令部下以逸待劳。等到窦建德士兵休息的时候,才率领麾下重骑兵出击。
这一次出击,打得窦建德措手不及。十万大军也被杀的人仰马翻。就连敌军大将窦建德,也被李世民俘虏。
而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面对装备精锐的高句丽军队,也是重骑兵出手,才轻松大破敌军。
虽然具装重骑兵很强,在唐初使用的也不少。但是,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重骑兵出场次数并不多。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重骑兵这么强,问什么唐朝不怎么用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面对的敌人太灵活,用不上。
要知道,唐朝初年最大的敌人,那就是突厥人。突厥人是游牧民族,有着游牧民族最典型的特征——能征善战,尤其擅长马战。
这些极擅长马战的突厥人,在侵扰边塞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游击战术。打一波就撤退,然后继续骚扰。不求造成多大伤害,只求己方无伤。
这种来去如风的打法,让唐朝束手无策。毕竟,论马术的话,还得是游牧民族擅长。面对这种打法,就算派出重骑兵,也只能驱逐,没办法扩大战果。
而突厥人用这样的战术,原因更简单了。因为,如果正面作战,他们是打不过唐朝的,只能用这种方法骚扰。
突厥人的兵力其实不弱,甚至他们自己也有重骑兵,只不过数量很少。这也没办法,如果数量上去了,他们也就养不起了。
在突厥内部,主力部队就是手持弓箭,穿着轻甲的轻骑兵。有些时候,他们甚至连轻甲都穿不上,只能无甲上阵。
这样的特征,让他们很容易被杀伤。但同样的,他们也有着极大的优势:速度。
当具装重骑兵遇到突厥骑兵,虽然能轻松的将其击退,但是根本抓不到对方。特别是当突厥人逃回草原,重骑兵不熟悉路,就更难追击了。
就是因为这种速度的劣势,让唐朝军队没办法击杀对方,只能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
唐朝当时的状态就是,打赢了追不上,没多大战果;打输了跑不掉,损失极大。
在《旧唐书》中就记载“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唐朝士兵的憋屈。
为了应对这种敌人,唐军只能去掉马铠,减轻马匹的负重,以此换来更高的速度。
但为了士兵考虑,士兵又必须得披甲。不然面对突厥人的弓箭,还没冲到对方面前,就已经损失惨重了。
所以在唐初时,李靖用来征讨突厥的士兵,就是这种只有人带甲的骑兵。
按照史学划分来看,以冲击为主要目的的骑兵,都是重骑兵。所以,这些士兵还是重骑兵。
虽然唐军骑兵放弃了马铠,换取了更高的速度。在之后的战役中,也大破突厥人,迎来了对突厥的大胜。
但是,放弃马铠的弊端,很快也就暴露出来了。在苏定方征讨西突厥时,西突厥来了个万箭齐发。士兵虽然没多大损失,但是战马大量死亡。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征讨薛延陀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些突厥人,把“射人先射马”学进去了。在交战的时候,先把马射死,之后士兵也就好处理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战马损失如此严重,比士兵战死的影响要大。毕竟在古代,人是没有战马值钱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不披马铠马容易死,带上马铠又追不上。好在唐朝强盛,马匹出栏量还是很高的。
所以,综合来看,还是不披马铠合算。毕竟,现在的损失,都是为了将来的发展。不把突厥人打死,马再多也没用。
没办法,重骑兵有杀伤,没速度;精骑有速度,没防御。面对不同的敌人,只能选择更合适的兵种。
但相对而言,只有人披甲的精骑,更适合草原战争。无论是奔袭,还是追击,面对突厥人,精骑更好用。
南北朝时期,之所以盛行具装重骑兵,是因为双方士兵,大多是步兵,只不过以骑兵为精锐而已。
所以,在这样的战场上,骑兵对步兵就是碾压,更不用说是具装重骑兵了。
而这一点,在安史之乱后的战场上,再次得以体现。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敌人再次变化。由突厥人变成了吐蕃、契丹、薛延陀等部族。
和突厥人不一样,这些势力比较富有,都有大量步兵。所以,在这时的战场上,具装重骑兵再次大放异彩。
唐后期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都将具装重骑兵当做王牌。平时作战,用的是正常的军队。只有关键时刻,才让重骑兵出手,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而在唐朝后的宋代,无论是宋、辽、西夏、金,都有具装重骑兵部队。宋朝背嵬军、辽国翰鲁朵、西夏铁鹞子,金国铁浮屠,都是当时的精锐部队。
所以,具装重骑兵的作用,取决于对方。只要对面有大量步兵,那就是具装重骑兵的舞台。你要非得跟轻骑兵打架,那重骑兵的优势一点都发挥不出来。
但是,骑兵最后依旧退出了战场。没办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火器也大量使用。在战场上,一片火力网,就能葬送一大批精锐骑兵。而具装重骑兵,最后也彻底消失了。
南北朝大家都是农业帝国,在平原上对阵。唐朝的对手从东边的日本到东北的高句丽百济,契丹,奚,再到漠北的突厥,铁勒,回纥,西北的高昌,龟兹,焉耆,突厥,突骑施,河中诸国,再到西边的吐火罗,波斯,大食,大小勃律,再到西南的吐谷浑,吐蕃,南诏。算算唐朝同时面对这么多的对手。你打算拿重骑兵去打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