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头的菜市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李爱琴正排队等着买特价菜。
看着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毛衣,邻居忍不住劝她:“别太苦了自己,买点好吃的吧。
”她笑笑说:“孩子在做大事,我省点是点。
”这样一个场景,也许你每天都能看到,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位平凡的母亲正是成就了电影《哪吒2》导演饺子背后的重要人物。
李爱琴的故事并不复杂,她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西南地区,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但精神依旧富有。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在泸州市的一家医院工作了几十年,直至退休。
退休后的她,每月仅1000元的退休金,但她却用这微薄的收入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尤其是在丈夫去世后。
李爱琴不是大人物,做的也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但她拥有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毅力。
面对生活的重压,她没有退缩,而是坚强地扛起了家庭的责任。
尤其是在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一人养育儿子杨宇,让他追求自己的动画梦想。
作为一名母亲,她相信孩子的选择,并全力支持他。
2003年,杨宇决定辞去广告公司的工作,全职投入动画创作。
这个决定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十分紧张,杨宇的辞职让这个家庭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经济挑战。
为了节省开支,李爱琴每天清晨步行到超市抢购特价菜,甚至连续三年没有添置新衣。
生活虽然拮据,但她从未在儿子的面前抱怨一句。
记得杨宇生日的那天,李爱琴买了一块肉,说是“超市打折”,但她一口也没吃,全夹给杨宇。
杨宇回忆说,那天他一边吃一边哭,发誓一定要做出成绩来。
这种无私的母爱和对儿子的信任,支撑了杨宇长达三年多的无收入创作期,直至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成功问世。
杨宇辞职后,亲戚和邻居的质疑接踵而至。
“你儿子快30岁了还靠你养着,不丢人吗?
”面对这些嘲讽,李爱琴总是沉默应对。
她相信儿子的选择,从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当亲戚质疑杨宇的决定时,她坚定地说:“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我相信他。
”
更令人感动的是,李爱琴主动劝说丈夫生前的同事不要借钱给杨宇,以此“逼”他安心创作。
这份坚定的信任,成为杨宇抵御外部质疑的精神支柱。
在一次和邻居的谈话中,她展示了杨宇电脑里密密麻麻的动画分镜图,自豪地说:“我儿子在造一个世界。
”
1000元退休金的奇迹李爱琴的1000元退休金不仅要支付房租和水电,还要负担两人的生活开销。
为了省钱,她自学缝补,将旧窗帘改造为桌布。
家中的唯一一台电脑是她咬牙用积蓄购买的二手设备,只因为杨宇需要更好的配置来做特效。
有一年春节,杨宇看到母亲在橱窗前盯着一件羊毛大衣,便提议买下。
母亲却拉着他匆匆离开,说:“这钱够你买三个月的专业书了。
”杨宇在创作《哪吒2》时,特意在殷夫人的服装设计中加入了粗布补丁的细节,以此致敬母亲的坚韧。
母子感情与故事:命运共同体的双向奔赴当年,杨宇提出放弃医学转而追求动画时,李爱琴并没有反对。
她找出儿子初中的绘画本,平静地说:“你从小就画得好,妈相信你能成。
”这份尊重源于她对生命热情的深刻理解:“救人可以用药,也可以用故事。
”
在成都的出租屋里,母子俩的物理距离不过数米,但精神世界却因创作压力几近隔绝。
杨宇每天工作18小时,母亲轻手轻脚地送饭,连咳嗽都怕打扰他。
她每天深夜都会送上一碗醪糟汤圆,总说:“趁热吃,吃完眼睛亮。
”这份克制的爱,让杨宇在创作《哪吒1》中设计了一个场景,殷夫人陪哪吒踢毽子,即便被毽子砸得淤青,仍笑着说“再来一次”。
当《哪吒1》票房破50亿时,杨宇递给母亲一张存有100万元的银行卡。
她却退回:“妈有退休金,你留着做更好的动画。
”在首映礼上,她穿着20年前的旧外套默默坐在角落,当看到银幕上殷夫人抱住哪吒说“娘永远爱你”时,她终于掩面痛哭。
最后的总结:无条件的爱,成就了传奇李爱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设计人生,而是守护热忱。
她用平凡的行动,书写了一段比电影更动人的剧本。
在浮躁的时代,她以朴素的智慧和坚韧,证明了最伟大的母爱从不是牺牲,而是相信。
或许,这就是《哪吒2》中那句经典台词的最佳注脚:“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