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地秦汉文物共赴天博之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10 15:32:40

秦统一天下,汉整齐风俗。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统一而不断强大的中国从此启程,逐步构建起多元一体的文明,持续发展至今。

天津博物馆2025年的开年之作——“天开一统——秦汉文物主题展”就聚焦秦汉时期的辉煌历史。展览荟萃了来自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湖南省、江西省、四川省、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11地、16家文博单位所藏的近400件(套)秦汉文物,涵盖了青铜器、陶器、玉器、漆器、金银器、竹简等类型。

甘肃省博物馆的铜车马仪仗俑队、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长信宫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麟趾金等耀眼的“明星”文物惊艳亮相。通过这些文物,观众能够感受秦汉王朝的磅礴历史气象,回望先人对实现统一的孜孜追求。

长信宫灯

帛书《养生方》

里耶秦简(九九乘法口诀表简)

观展·解码

超七成展品为珍贵文物

简牍集齐秦简和汉简

从西北大地带着甘肃简牍的古老智慧,穿越黄土高原到陕西,千年秦俑无声讲述着恢宏秦史,再南下至巴蜀之地,石刻艺术品令人惊叹……“秦汉文物展”汇聚多地珍稀文物,成就了天津博物馆近年来借展文物和参展单位最多的一次主题展览。珍贵文物占比超七成,90%都是首次在津展出。

“展览从序厅部分开始,就围绕‘统一’二字徐徐展开。”天津博物馆办公室副主任、“秦汉文物展”策展人高昳君介绍,第一部分“百代都行实现统一”反映立官置吏、编户齐民等政权统一以及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方面的规制统一;第二部分“修文演武巩固统一”展现秦汉时期统一背景下强大的文化力量与军事实力;第三部分“与天无极心向统一”是展览体量最大的部分,彰显统一背景下文化向心力与民族共同体的极大增强,统一大势从此深入人心。

展品看点十足,除了备受关注的长信宫灯外,还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石甲胄、甘肃省博物馆的铜车马仪仗俑队、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的九九乘法口诀表、湖南博物院的帛书《养生方》、四川博物院的执锸石俑等。其中,里耶秦简九九表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九九乘法表实物。“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仅简牍就集齐了秦简和汉简,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可以证实秦汉统一的影响。”高昳君说。

不少展品还来自一些平时受关注度并不高的中小博物馆,补全了秦汉盛世统一的图景。比如,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所藏彩绘着衣俑、铠甲俑、骑马俑与各类陶动物,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所藏的具有百越特色、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精品。

铜车马仪仗俑队

修文演武巩固统一

铜车马仪仗俑队创规模之最

“秦汉时期,既是文化繁荣的时代,也是军力强盛的时代。”高昳君说,天下一统的王朝需要前瞻性的政治规划和制度举措,需要文武兼备的强大实力。而家国天下的长久统一与稳定也造就了社会民众的安居乐业,“展览以此为逻辑,讲述了统一王朝的建立与稳固。”

其中,不少展品堪称“之最”。例如,从甘肃省博物馆远道而来的铜车马仪仗俑队,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宏伟、气势最壮观的汉代车马仪仗铜俑,造型生动、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的铠甲武士俑“体型”最大,是一种保留原有铠甲痕迹的着衣式陶俑,身高是真人的三分之一,身材比例合乎人体结构。“陶俑全身被土包裹,在其周围发现了丝麻质痕迹,应为皮质铠甲腐朽后留在泥土上的印记。铠甲俑身上的甲片有前甲和后甲之分,长度到陶俑腿部,这样可能便于马上作战。”高昳君揭秘,出土时,铠甲武士俑身边发现了矛、戟、盾、剑等兵器。

对中原以外地区的开发经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大一统的格局注入新鲜活力。展览中还不乏接地气儿的秦汉文物,描绘了“大一统”背景下,社会民众安居乐业的图景。湖南博物院带来了迄今最古老的养生学专科文献——帛书《养生方》,现存3000余字,记有药方80余个,内容涵盖药养服食、房中养生、补精益气、美容防衰等,还载有中国最古药酒酿方。专家说,该帛书的出土对我国医学养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铺首衔环铜匜形态别致。“这是一种瓢形的水器,壁薄,形体较大。它来自中原地区,反映了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交流。”高昳君说。

鎏金对兽形铜饰

鎏金双人盘舞铜扣饰

观展·亮点

“中华第一灯”

北京冬奥会火种灯设计灵感来源

本次展览热度最高的展品,当属有“中华第一灯”之称的长信宫灯,它也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观众们甚至在展厅门口就排起长队,只为一睹它的真容。

灯光照射下,展柜里的长信宫灯泛着铜质鎏金的光芒,执灯宫女左手执灯,右臂上扬,袖口自然下垂,神态安然。高昳君揭秘,这件文物类似古代的拼搭玩具,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6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可简单地拆卸重装。

长信宫灯还兼具实用性和环保性。古代工匠巧妙地将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排烟通道——导烟管,火烛点燃后产生的烟气烟灰,在热力推动作用下,沿着袖管进入并存储在灯体内,直到落入宫女的身体底部。同时,在宫灯的底座部分,还放置了水盘用以净化废烟气,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空气污染,实现收纳污浊烟尘、清洁空气。

专家揭秘,长信宫灯不仅是汉代灯具中的巅峰之作,更因其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与环境保护意识,超越了时代限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炬接力火种灯,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它,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的理念和中国汉代时期的超前环保设计。

同“长信宫灯”一起出差来津的,还有河北博物院造型精美的“西汉鎏金对兽形铜饰”,这组铜饰姿态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匠人的卓越工艺与非凡创造力,也是西汉时期贵族生活与信仰象征的直接反映。

蛇年吉祥语

用文物向观众传递新年祝福

进入乙巳蛇年,博物馆里的蛇文物有的以“萌”出圈,有的以“魔性”出众。“天开一统”展览中就有一件来自云南省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品,造型生趣,因“蛇”的参与而极富动感。

这是一件鎏金双人盘舞铜扣饰,是1956年出土的西汉文物,主体造型表现了两名男子双手各持一圆盘,交错舞蹈。他们的服饰相同,头后梳条形小髻,高鼻深目,身着紧身裤,腰部束带,身侧佩剑,剑带悬于右肩。凑近看,他们的动作也有些“魔性”——口微张,腿部弯曲仿佛在边歌边舞。

蛇出现在两位舞者的脚下,口咬前人的右足,尾绕后人的左足。专家分析,在云南地区,蛇较为常见,当地居民对于蛇有深厚的了解与敬畏。这件青铜器上的蛇元素,不仅反映了独特的滇文化,也为整件扣饰的结构起到了稳固和加强的作用。

博物馆也通过这件蛇文物,向观众传递新春祝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其无足而水陆畅行,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成为智慧、顺利、长寿、吉祥等代名词。

此外,展览在结语部分对文物的应用也别有巧思。“此处展示了馆藏有吉祥祝语铭文的汉代铜镜,比如‘长乐未央’‘长宜子孙’‘与天无极’等,既表达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心系家国的情怀,也寓意‘以史为镜’,反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这也正是展览的落脚点。”高昳君说。

本报记者何蕊文

和冠欣摄张存制图

铺首衔环铜匜

观展·提示

■地点:天津博物馆5层5号展厅

■展期:预计至2025年3月底,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