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烟火经济|吹个糖人点盏走马灯,开封非遗“集结”穿越古今

新京报 2025-02-10 17:33:26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除夕夜,在开封清明上河园内,张择端(由演员扮演)携书童夜游,忽然看到漫天星花散落,如同金丝构成的花雨,又如同流星飞泻人间,在绚烂的烟花和泼洒漫天的铁花之中,这场千年前的浪漫穿越时空,迎来现场游客一阵阵的欢呼和掌声。

现场表演打铁花的团队,正是打铁花第22代非遗传人刘小松带领的“汴梁铁花刘”,刘小松介绍:“打铁花的重点在于‘打’,将1500℃的铁水抛到空中,用木拍击打,形成铁花四溅的视觉效果,而开封清明上河园将打铁花与汴梁火狐相融合,‘花’‘火’相融,更具特色。”

打铁花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已有千年传承历史,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之外,非遗在八朝古都开封焕发生机的影子,并不难寻,这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60项、市级270项。

今年春节,清明上河园设置非遗文化街区,并引入了各地的非遗表演,“非遗+文旅”为这里增添了浓郁的年味与热闹。

绝活走进清明上河园,上演“宋代烟火图”

大年初一,在开封清明上河园非遗展览街区中,一位6岁女童饶有兴趣地尝试吹糖人。

“今年是蛇年,再吹一个蛇,蛇上攀一个兔,蛇攀兔,辈辈富!”现年58岁的马大吹是非遗技艺“吹糖人”的第四代传人,从事这一手艺已经有三十多年。

马大吹本名马谦堂,河南省滑县老店乡岳村集村人。靠着吹糖人,“神嘴马大吹”名声在外,注册了商标,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吹糖人是我祖传技艺,从小跟着祖父学,现在老婆孩子都会吹。”马大吹从1998年清明上河园开放时就在此表演,“我是第一批入园的手工艺人。”

今年春节,清明上河园不仅设置了非遗文化街区,还引入了各地的非遗表演,包括从河北请来的“踩高跷”民间团队,开封非遗表演“盘鼓”等,无不吸引游客驻足、称赞。

非遗表演还未开始,现场里里外外已经围了好几层,来晚的小孩坐在父亲的肩头,伸着脖子望向舞台。

开封盘鼓表演者赵朝阳,是开封盘鼓非遗的第15代传人。“开封盘鼓,最早又叫大鼓,从宋代到明代在民间广泛流传,主要在黄河流域盛行,乐感强,击之如雷,动之如涛,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朝阳从16岁开始学习盘鼓,已经打鼓三十多年,“如今我13岁的孙子盘鼓也打得相当漂亮!”

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开封清明上河园,以宋文化为主题,开园后就引入了开封当地的非遗,而今年春节加大对非遗表演的引入,在游客中也点燃一股非遗热。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开封市文广旅局获悉,2025年春节假期(包含除夕),清明上河园接待83.29万人次,收入10251.6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7%和17.99%。

清明上河园对非遗的引入和推广,正是开封“非遗+文旅”思路的体现。开封市文广旅局非遗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探索‘非遗+旅游’,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开封文旅发展的又一新思路。”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60项、市级27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81人、市级444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杞人忧天传说、锣鼓艺术(开封盘鼓)、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麒麟舞、二夹弦、撂石锁、朱仙镇木版年画、灯彩(汴京灯笼张)、汴绣。

2024年,开封探索“非遗+文旅”“非遗+街区”“非遗+年会”“非遗+夜经济”等“非遗+”形式。同时,2024年火出圈的开封掌握了流量密码,首创“非遗市集+夜间旅游”新模式,组织200多项非遗连续展销34期。

事实上,非遗之所以热,开封之所以火,离不开传统文化的魅力,很多游客正是奔着开封“宋文化”而来。今年春节,开封举办“大宋中国年”系列活动,一场场沉浸式文旅活动,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宋代烟火图”。

据开封市文广旅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开封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900.03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62.9亿元,迎来2025年文旅消费“开门红”。

开封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李金国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正是开封文旅的发展思路。”

灯笼也是文化名片,数字化复活非遗

非遗的传承不仅植入文旅,也在“寻常百姓家”。

在开封理事厅街一个不起眼的老胡同内,一座古宅院格外引人瞩目——老式的飞檐、木雕纹理、错落的瓦当……这是“汴京灯笼张”第七代非遗传人张俊涛用祖宅改造的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展览馆。

推门进入,内部别有洞天,一盏盏悬挂的彩灯、走马灯、缀珠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一个“灯树千光照”的奇幻世界。

“这是走马灯,现在已经有50岁的灯龄了。走马灯是能量守恒和转换的体现,在千年前的开封作为玩具被制作出来一直延续至今。”现年54岁的张俊涛指着走马灯向记者介绍,这盏灯的灯龄和自己相仿。

据史料记载,“汴京灯笼张”是河南开封的灯笼制作世家,相关技艺自清末时期创制,一直传承至今。

“汴京灯笼张”也有过一阵幽暗的岁月,一度面临技艺失传,很多自千年前保存下来的灯笼也没能幸存。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封举办民间彩灯大赛,此前一直在工厂做技术工人的张俊涛父亲张金汉,带着自己制作的彩灯参加大赛,没成想竟然得了第一名。通过此次大赛,张金汉也看到了民间文艺复兴的苗头。

自此以后,张金汉全身心投入到“灯笼”的制作上,努力复原“汴京灯笼张”的制作工艺。

在“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父亲张金汉的言传身教下,张俊涛也积极参与相关技艺的资料整理、研究复原等工作。2008年,“灯彩(汴京灯笼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父亲这一辈子做了不计其数的花灯,直到去世前,他还在做灯。”张俊涛回忆:“父亲是用生命在制灯,将彩灯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之中。”

父亲去世后,张俊涛辞去了高薪金融白领工作,只为父亲临终前那句话,“做好‘灯笼张’的传承”。

“我该怎么传承?”这是萦绕在张俊涛脑海里的问题,当作“爱好”“生意”还是“事业”?带着疑问,他开始着手整理父亲的遗物,将父亲制作灯笼的图片、视频、工具、材料分门别类,甚至连“一颗螺丝钉都有不同的分类”。

在整理父亲的心血时,张俊涛有了答案,父亲致力于“恢复传统彩灯的制灯技艺”,他想要的“传承”是不计较名利得失、把所有精力都投入进去的一份责任、一份事业。

从此,张俊涛有了方向,他要把“灯笼张”这一非遗技艺做成一张“文化名片”,一张“开封名片”,一张“非遗技艺复活的名片”,一张“传统文化复兴的名片”,一张“中国名片”。

张俊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祖宅,把祖宅腾出来重新装修建成“灯笼张”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2011年6月,汴京“灯笼张”展览馆首次对外开放,至今已经累计接待30万人次参观。

为了让社会各界了解“灯笼张”,了解非遗技艺的“前世今生”。他开始“五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军营,宣传“灯笼张”制作的非遗技艺和蕴含的文化。在此期间,张俊涛还带着“灯笼张”出海,到过英国、南非、匈牙利、伊朗等国家,让“灯笼张”走到了全世界。

除此之外,张俊涛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收集木雕、蓝印染布等藏品,也展示在“灯笼张”展馆内,在他看来,这些传统工艺制作的木雕纹样和灯笼制作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去年,黑神话悟空游戏火遍全球,让我感到非常振奋,我仿佛看到了在科技的加持下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张俊涛思索着怎么让这些非遗工艺“永远留存”,让“非遗技艺重回到现代生活”。

张俊涛灵光一现——将传统灯笼元素化。

这就是张俊涛目前正在做的工作,和高校研究室合作,建立“传统纹样数据库”,未来还计划建设色彩数据库、灯笼制作材料数据库等。

用这些数据库实现非遗技艺和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让这些非遗文化得到二次创造和开发,从而获得新生,也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比如,“传统纹样数据库”可以应用到衣服花纹、家具图案,甚至冰糕制作中,这就是让非遗重归现代生活。

“非遗可以助力普通制造业的升级,进行文化赋能,提高‘中国制造’的文化辨识度。”张俊涛说,这是他的理想,是他一生奋斗的事业。

如今,“汴京灯笼张”的接力棒已经传到张俊涛的儿子、第八代传人张钰豪手中,而张钰豪学习的正是计算机专业,他受到父亲的鼓舞,认同父亲的理念,他从父亲手中接过非遗数据库建立的重任。

推进非遗电子化、数智化传承和推广也是开封市文广旅局非遗科的工作重点。2024年,其开展“河南非遗一张图”信息填报工作,组织全市完成国家级项目9项、传承人9人,省级项目51项、传承人72人的信息收集、填报补充完善及审核工作。

开封市文广旅局非遗科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其工作重点之一就是以资金支持电子化方式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和专项调查,完善非遗记录体系,挖掘阐释非遗项目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加强非遗研究和保护成果的宣传、普及、应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徐倩

0 阅读:1
新京报

新京报

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