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医学人文
亲历母亲患病后,作者重新审视了“吃”在临床中的意义。年轻时的武断与亲历的无助形成对比,让她体会到饮食照护不仅承载家属对康复的期盼,更是对生活秩序的渴望。“人间烟火气”,既是爱与希望,也是面对疾病的内心力量。
吃饭的温度
文/田芳
民以食为天,吃,在哪里都是一件重要的事,只是在医院里,“吃”承载了更多、更深的涵义。
15年前第一次在老年科病房里遇到周叔叔,我做营养师才不到两年。他的妻子因为脑卒后遗症,卧床不能自理已近五年。老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极佳的营养状况,而让这些变得可能的,正是他的老伴周叔叔。
周叔叔对妻子的照顾无微不至,作为营养师,我接触最多的,自然是他们的一日三餐。
每天早上7点半,他准时来到医院,等待查房结束后就拎着为老伴儿准备的饭食进入病房。医院是提供伙食的,但周叔叔申请了自理,他说:自从老伴儿卧床,我每天起床的动力,就是变着花样给她做菜,我今年73了,老伴儿要吃饭,支撑着我过每一天。
周叔叔为阿姨准备饮食细致到什么地步呢?有一次我进电梯,他正好也在。一见是我,他立刻把拎在右手的饭盒袋挂到左手,从随身背包里抽出一沓《食物成分表》复印件,翻出铅笔画圈的几个食物问我:银鱼胆固醇高,要控制量吗?老伴不能说话,但每次吃银鱼炒蛋,她总是继续张嘴,我就知道她很喜欢……红薯叶能不能吃,会不会影响血钾?桃保杏伤人(他自言自语),杏子又软又甜,真不能多吃吗?一连串问完这些,他抬头从老花镜后面望过来,屏着气等我回答,仿佛在医院里偶遇营养师,是他这几天一直等候的事。几百页的食物成分表,老先生挑常用的全印了下来,厚厚订成一本揣在包里。他说平时陪床很无聊,就在里面查各种吃的,挑符合营养要求的,为老伴儿换口味。
刚上班不久,我的饮食指导还停留在“背书”阶段,我逐一回答了他的问题,最后补了一句:叔叔,食物多样化最重要,一种食物并不能影响全部营养状况,您不需要研究那么仔细,这样多累啊!
周叔叔接过我的眼神诚恳地说,老伴儿何时翻身拍背,何时吃饭,一天小便几次,每天几时一定会大便,我都弄的清清楚楚,一切都很有规律。叔叔似乎在回答我,他这么执着是有原因的,而这些按部就班的护理,也照着他所希望的方向,产生着积极的效果。
那时我没有任何照顾病人的经历,无法体会一位长年照护病人的家属那种辛劳、茫然、纠结和期待。我说:“叔叔,人不是机器人,不能按照设定的程序发展啊。”言下之意是有点反驳叔叔那精准的照护时刻表,“反对”他拿着“放大镜”去研究庞杂的营养知识。叔叔点点头说:“是这样,是这样。”当时我以为,我的话解决了他的困惑,给他带来了放松。
七、八年后,我的母亲确诊为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在照顾母亲的那些岁月里,我反复翻开记忆里关于周叔叔的这帧照片,因为身受,才得以感同他那时的心情。对于常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亲人,你真的希望所投入的营养照护,能让人体像一部机器那样,一直好好地运转下去;你真的会希望,病人的排便时间可以规律而精准,这样你就不会手忙脚乱,也不用一边上班一边分心去想便秘的原因或止泻的办法;你真的会希望,病人的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地发展,所有的病况都能被预见,这样你就无需从疲劳中抽出精力去应对新情况,而是可以用最省力的方式,照着昨天的样子继续过。
十几年前的我,空有知识的“骨骼”,也在努力锻炼语言的“肌肉”,却匮乏能濡养生命的“血液”,对一位花了多年照护精力的家属,又是如此的武断。而周叔叔又是多么的耐心,在长年的照护岁月里,那些琐碎的营养知识是他生活的滋味,支持着亲人的一呼一吸,他照护亲人的态度,调整了我作为一名营养师看待“吃饭”的角度,也给我日后的照护生活,添加了一股灯油。
周叔叔的妻子后来因在家中发生心梗,送来医院抢救无效而离开了他。我们实在有缘,叔叔离开医院的那天,我们恰好又在电梯里碰面。叔叔告诉我,老伴离开了他,老花镜后面那双浸满哀愁的眼,望进了多年后我因送走母亲而空洞的心。
诊断、用药、手术、放化疗……住院时,这些主体治疗往往是家属最关心的,关乎亲人能不能康复,自己要不要继续请假,还要准备多少费用……很少有人会想到,在病人的一日三餐里,那些最不经意甚至是带着惯性的饮食照护,却能给家属带来踏实的安慰。
无法替亲人扎针,也不能为他们调整心电监护,在医疗机构,家属能参与的事并不多,但在照顾病人吃饭这件事上,家属最能获得参与感。端着饭盒一勺勺给妻子喂饭,去医院附近的餐馆买父亲最爱吃的拉面,及时擦去病人嘴角的残汤,在手机里记录病人24小时进的所有食物和液体量……偶尔,我也在会诊时听见家属埋怨病人,不该还想着吃火锅,不要贪嘴吃那么多葡萄,也经常默默地看到,当病人无法张口吃饭时,家属那种手足无措和坐立不安……人间烟火气,在医院里,围绕着吃饭的喜怒哀乐,既是陪伴,也能让家属短暂地从疾病的笼罩中抽离。
医学营养治疗不断发展,营养支持的方法当然也不仅仅是经口进食。“吃饭”本就是一件朴素而有温度的事,看着食物咽下去,心底的希望升起来,这对家属而言,是一种熟悉而可及的安慰,是养护彼此生命最基础的温度。
作者介绍
田芳
主管营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管营养师,博士,助理研究员;任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师分会肥胖代谢外科综合管理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青年委员。擅长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营养治疗及老年患者的营养管理。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