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送别黄旭华

钱江晚报 2025-02-10 20:14:34

潮新闻客户端特派记者吴越刘栋张小斌

山河黯然,海风悲鸣。

2月10日,武汉农历正月的寒风里,一束菊花、一支腊梅、一个潜艇模型……悼念延绵不绝,自发送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人群,从凌晨延续到白天。

无数“无名悼念者”想说的话,都被写在留言条里——“黄老,一路走好!”“国之脊梁,向您致敬”“感谢您对国家和人民的付出”……悼念现场,人们手捧鲜花,鞠躬,默哀,久久伫立。

2月6日晚,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今天上午,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

前来的悼念者中,有与黄旭华共事半个多世纪的“战友”,也有他日思夜想、曾经30年未见的潮汕亲人,更多的是自发前来的数千名普通民众。

风沙挥不去眼泪,人群满是哽咽。这一刻,花海都摆成了潜水艇的模样,以此慰藉黄老“赫赫而无名”的一生。

2月10日,潮新闻记者在武汉,作为众多悼念者中的普通一员,记录下民众对黄旭华的敬意和缅怀。

吊唁现场迎八方民众

10日,即使吊唁大厅大门关闭,奔跑的外卖小哥们,仍源源不断地送来鲜花。

除了武汉市民,亦不乏从北京、山东、河南等外省特地赶来的悼念者。送别的队伍越来越长,但始终秩序井然。不时,有人哭着喊起,“黄老,一路好走!”“黄老,我们永远记得您”……不舍的情绪蔓延,这个声音,顿时成了大家共同的呼喊。

有民众知道黄旭华爱唱歌,从吊唁厅走出后,为黄老高声吟唱诗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这位前来悼念的人说,“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横空出世,离不开黄老和同事们的付出。我是快递员,今天请假来为黄老送上这首歌。”

2月9日晚10点,在黄旭华生前工作过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门口,就已有不少市民吊唁。张先生和妻子下夜班后,远远地望着灵堂,深深鞠躬。张先生告诉潮新闻记者,“我的父辈和黄老是同事,他们是黄老看着成长的,生活中,黄老很和善。”

研究所吊唁厅门口,放着知名主持人撒贝宁为黄老送上的挽联,“国士无双,精神永存”,花圈由黄、白两色菊花组成。撒贝宁曾经听过黄旭华演讲,多次眼含热泪,称这是“最震撼人心的演讲”,“黄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三亚的尹先生委托别人送来鲜花,他写下一句话,“我辈将继承您的遗志,为祖国强大而奋斗!”

现场,鲜花和一份份特别礼物,饱含民众对黄旭华的深深敬意。货拉拉司机王年生告诉潮新闻记者,“今天一早送来了80多束花,拉了两趟才把花送完。满车的鲜花,是沉甸甸的缅怀。”

在武汉的正月寒风中,民众共同为黄旭华架起一道“爱的屏障”,为他挡下凛冽寒风,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

最好的纪念不是送别

悼念的队伍中,很多是与黄旭华共事过的“老同志”,这次专程从外地来到武汉。他们都已年过花甲,曾经和黄旭华并肩作战研究核潜艇,有着对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共同记忆。

走出吊唁大厅,已经满头白发的张雪亮,满眼通红,不禁落泪。张雪亮与黄旭华共事20多年,他说,“黄总师是一个非常有智慧、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而且对工作非常认真、细致。”

黄旭华孜孜不倦的精神,给张雪亮留下深刻印象。他向潮新闻记者追忆了黄旭华的工作方法——

一次,张雪亮因为对新材料性能不熟悉,向黄旭华请示。他说,“黄总师要求我们拿数据说话,随后我们做了很多数据分析,黄总师看到数据后才最终拍板。这是黄总师一贯的工作风格。”

“为核潜艇奉献了70多年,他孜孜不倦,贡献了终身。”老同事杨连新告诉潮新闻记者,他眼中的黄旭华,表面和蔼可亲,内心意志坚强。

“大家都知道黄总师30年没有回家的故事。”杨连新向潮新闻记者介绍,大家不知道的是,黄旭华是连续从事核潜艇工作最久的人,60年里默默无闻,就像核潜艇一样深潜在海底,因为工作,他隐姓埋名30年,立下显著功劳,但这辈子的大多数时间,都“赫赫而无名”。

直到2013年,黄旭华当选“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的事迹才被民众所熟知。随后几年,黄旭华获得更多荣誉:2017年,黄旭华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除了研制核潜艇外,黄旭华还有许许多多特长,在岁月星河里闪闪发光。

生活中的黄旭华,也经常被“老同志”们夸赞才华横溢,吹口琴,拉二胡、手风琴、唱歌、写诗……样样在行。他兴致盎然地将才艺融入到工作中,展示对核潜艇的满腔热爱。

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后,黄旭华激动地写下诗句:“攻坚苦战两鬓白,犹有余勇再创功。”1988年核潜艇进行了深潜试验,已逾花甲之年的黄旭华亲自跟随核潜艇下潜。核潜艇安全上浮后,他吟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他也曾编写了一首“核潜艇之歌”《09战歌》,让后辈传唱。“09是当时核潜艇的代号。”杨连新说,2012年11月举行的核潜艇精神高层论坛上,他看到黄旭华热泪盈眶地唱这首歌:“在地球每一片海洋,留下对祖国的忠诚。我们有钢铁的身躯,从深海发出雷霆!”……

说话间,黄老歌声仿佛还在耳畔余响。杨连新说,“黄总师走了,对他最好的纪念不是送别,而是要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算盘精神”代代传承

“老同志”们追忆,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磅秤等“土办法”一遍遍演算称重。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设计初期,需要海量数据精密计算,这把算盘曾发挥积极作用。

湖北市民胡柳一的手机,保存着黄旭华10多年前的一张照片:“年近九旬的黄老,给我们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全程都站着,他同样提起算盘的故事。”黄旭华给她签下了一句“梅花香自苦寒来”,胡柳一深受鼓舞,如今成了一名老师。

2006年,杨连新和黄旭华交谈间,提起这把算盘。半年后,黄旭华把算盘从武汉带到北京,亲自送到杨连新手上。

“算盘代表着第一代核潜艇从业者艰苦奋斗、不屈不饶的精神。”杨连新说,在黄总师“算盘精神”的感召下,他退休后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以后也会将手中的算盘留给国家。

除了“算盘精神”,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追忆时,大家百感交集。

河南信阳初二学生王尊,和家人坐火车专程赶来缅怀黄老。今天凌晨五点多抵达武汉后,现场写下了一首悼念诗。他说,“有了黄老的伟大付出,才有了我们强盛的祖国。我要努力学习,像黄老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寒风里,缅怀的人们唱起黄老生前最爱的歌曲《不会忘记》:“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

我们相信,黄旭华的这枚“算盘”,将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显现无穷“算力”,把青春融进祖国江河,在惊涛骇浪中迎向新的征途。

0 阅读:30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