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刘迅
通讯员彭锦弦刘坤维聂文闻
2月7日大年初十,两位生命岌岌可危的心衰患者,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到了来自广东、湖南的两颗“救命心”。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夏家红教授带领专家团队,接力为两人完成了手术,并带着她们闯关后迎来了新生。截至发稿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正在平稳康复。
据了解,该团队十余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用中国心脏移植的“武汉方案”为更多心衰患者带去了新希望。
李女士(化姓)正在平稳康复
董念国教授为谢女士查房
62岁的李女士(化姓)家住杭州,多年前出现胸闷、气喘,2019年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她虽然一直在进行药物治疗,但症状却在不断加重。
2024年8月,李女士发现自己心慌、胸闷,整夜无法平卧,甚至还出现了多种并发症。当地医生检查后,为她植入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出现意外状况时能稳住心率,但她的病情仍在术后不断加重,生命岌岌可危,于是从杭州赶赴武汉,在协和医院寻求生机。
在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44岁的谢女士(化姓)也是一名严重心衰患者。14年前,她因发现严重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一直在用药治疗。近两年,她的症状持续加重,曾多次昏厥,全家辗转从南京到武汉求医,但最终检查发现,谢女士因终末期心衰只能面临“换心”。
2月7日凌晨,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团队接连得到消息:根据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匹配的结果,广东、湖南两地有合适两人的心源。于是,医院分别派出两支“护心团队”奔赴当地,将珍贵的供心安全护送到医院。
2月7日12时,当供心刚刚抵达武汉时,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教授、夏家红教授带领苏伟教授、王国华教授等二十余名医护人员,已开始了紧张的术前准备。
12时30分,第一台心脏移植手术开始。专家团队迅速建立体外循环,精准切除病变心脏,并修剪供心,随后植入患者胸腔内、精细吻合血管。14时34分,一颗有力的心脏再次跳动起来。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夏家红教授带领专家团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
当天22时,第二台心脏移植手术“接棒”启动。直至2月8日0时18分,体外循环停机,心脏开始自主工作。至此,同日两台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实施。“两位患者是幸运的,等来了重生的机会。”董念国教授介绍,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来说,心脏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之一。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夏家红教授带领专家团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
2月10日上午,董念国教授忙完查房,又匆匆赶到手术室,进行又一台心脏移植手术。2008年至今,他带领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完成心脏移植手术1300余例,其中儿童心脏移植突破200例,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而儿童心脏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达89.1%,均超国际平均水平。
董念国教授介绍,协和医院独创“边缘供心”理论,改进供心保护方法,优化评估、辅助、抗排策略,以一套系统的心脏移植技术体系,为患者个性化设计术式,不断提升手术成功率。2022年,协和医院同日完成三台儿童心脏移植,此次同日实施两台心脏移植,是该院践行“中国心脏移植方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表示,新春伊始,该院全面推进医疗工作,开启新征程。以心脏移植为例,它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高难度挑战,更是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光。作为扎根湖北历史最悠久的委属委管大型公立医院,协和医院不断加强术前精准评估、提升供心保护标准、优化疑难危重病人手术方式、推进术后排斥反应研究,为更多心衰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提供保障。
(图片由通讯员刘坤维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