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佳琪
通州瓤豆腐、密云大煎饼、平谷花馍、怀柔浸烙葫芦……记者在京郊采访发现,在首个“非遗版”春节,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老年货”愈发吃香,不仅让春节更有年味、团聚更有温度,也让年轻后辈感受到老爸老妈的老手艺,体验独特的节日乐趣。
通州瓤豆腐。
通州瓤豆腐
重拾自家手艺推陈出新
瓤豆腐是老一辈通州人记忆中的冬日限定美食,制作工序复杂、不易保存。每逢过年,刘燕红都禁不住想起母亲杜德芹在自己小时候时常做的这道美味。
杜德芹今年82岁,是土生土长的通州区西集镇人。“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大餐。这道瓤豆腐主要是工序麻烦,光制作就得花上半天时间。”刘燕红回忆,“而那种味道,是我记忆中最原汁原味的年味。”
家里做瓤豆腐时,刘燕红总给母亲打下手。杜德芹将酱油、葱姜水、花椒水和肉馅搅拌均匀,加入味精和香油调味。接着把提前控好水的豆腐搅碎拌成泥状当作“皮”,像包菜团子一样包住肉馅。随后用手将团子压扁,再静置两个小时,这样下锅油炸或煎制时,瓤豆腐才不会散开。
在刘燕红的记忆中,村里人后来将瓤豆腐的做法进行了改良。豆腐碎和肉馅混在一起,捏成小丸子,炸过后就成了“新版”瓤豆腐,大家管它叫豆腐丸子。这种做法简单又省时,深受村民喜爱。“打那时候起,正宗的瓤豆腐就慢慢淡出了生活,只有味道还萦绕心头。”刘燕红说。
凭借一手好厨艺,刘燕红成为通州区级非遗瓤豆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振洪的徒弟,重新捡起了这门“自家”手艺。她还和师傅一起,对瓤豆腐进行了创新。他们在漕运码头开的专卖店里,推出了猪肉、牛肉、菌菇、虾仁甚至菠萝口味的瓤豆腐,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品尝。今年春节期间,刘燕红没有休息,一直在店里忙碌,制作新式瓤豆腐。
“希望把母亲曾带给我的年味,传递给更多的市民游客。”刘燕红说。
密云大煎饼
齿颊留香饱含浓浓亲情
每当过了年,蔡晶雪都会给同事捎来特别的礼物——老家密云山区的杂粮大煎饼。煎饼叠放整齐,色泽金黄,表面有着细腻的纹理,每一层都散发着淡淡的谷物香气,让人垂涎欲滴。配着煎饼还有一包冷冻的扣肉,解冻加热就能品尝一道美味佳肴。拿着这份礼物,有同事打趣说:“就盼着这一口儿,大煎饼加扣肉就是绝配!”
这美味的大煎饼是蔡晶雪从姥姥所住的密云区新城子镇崔家峪村带回来的。今年过年,她和一大家子齐聚在了90岁的姥姥家,二十四五口人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假期。这些大煎饼都出自她母亲何凤霞的巧手。
早在腊月,何凤霞就已经开始为春节忙活了,自家种的玉米、小米、黄豆都派上了用场。她先把它们泡上一夜,第二天将泡好的谷物破成渣,放入打磨机。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何凤霞能准确把控面浆的浓度。“当一勺面浆盛起来再倒下去不断线,就达到了最佳状态。”她笑着给记者讲解其中的“秘诀”。
随后,何凤霞在自家院子里支起摊煎饼的工具,用小筢子熟练地将面浆摊平,煎饼薄厚均匀,靠的全是精湛的手艺。制作完成后,煎饼还要放在院子里晾晒,再叠成扇形或方形,储存在小院墙根下的瓷缸和塑料袋里。今年,何凤霞做的煎饼有好几缸,为的就是能分享给更多的亲朋好友。
在密云山区,制作杂粮大煎饼历史悠久,而今已经成为一种年俗,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愁。
“小小的煎饼,不仅温暖了大家的胃,还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让更多城里人了解密云山区的生活。”蔡晶雪告诉记者,“过年城里人吃的大多是大鱼大肉,比较油腻,配上一些粗粮细作的大煎饼,更有益健康。放在冰箱里,能囤大半年呢。”
平谷花馍
创意制作增添过年仪式感
除夕中午,90后曦曦和一大家子人围坐在餐桌前,享受着一年中最热闹的团圆饭。餐桌上,最抢眼的不是鸡鸭鱼肉,而是一条栩栩如生的小蛇花馍。这条小蛇通体金黄,头戴一顶厚实的小红帽,身穿红底白边的棉袄,透着浓浓的喜庆劲儿。仔细一看,小蛇的大眼睛里还点缀着几粒白点,显得炯炯有神;帽子和棉袄的边缘用白面勾出了绒毛的质感,显得格外暖和。最巧的是,小蛇的脸颊上还抹了一抹淡淡的粉色,仿佛在微笑,透着一股灵动的神韵。
这条小蛇花馍是由曦曦的母亲——平谷区花馍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佟国华带着家人们一起精心制作的。
除夕一大早,曦曦就和母亲来到了位于平谷区白各庄村的姥姥家。一大家子人围坐在餐厅的大桌子前,开始做花馍。和面、调色、捏造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这些小辈儿不懂手艺,只能打打下手了。”曦曦笑着说。虽然只是帮忙,但她觉得这才是每年过年最有年味的地方。“大家可以边做边聊天,场面很是温馨。而花馍也注入了大家的巧思,比如上色,想要红色就用火龙果汁,绿色用菠菜汁,黄色用南瓜汁。大家一起创意搭配,让花馍更加生动。”
如今,花馍不仅是过年好物,而且成为新式节日糕点,受到各个年龄段市民的喜爱。2024年春节前的北京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做客北京日报客户端“一把手访谈”节目时,特意带上了佟国华制作的花馍。茶几上,一篮子形象逼真、色香味俱全的花馍吸引了不少网友留言关注。唐海龙在节目中介绍,这些花馍展现了平谷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怀柔浸烙葫芦
孩子学雕蛇灯除夕巡游
过年了,10岁的双胞胎宝儿和贝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嚷嚷着要去怀柔区凯甲庄村的禧宝露文化中心做手工。对她们来说,过年不仅是吃年夜饭、收红包的日子,更是一次能和爷爷一起体验的“非遗手工大冒险”。
爷爷刘凤学今年68岁,是禧宝露文化中心的创始人。今年除夕夜,三十多口亲戚来这里相聚。宝儿和贝儿下了车直奔非遗工作室忙活起来,凑在一起做起浸烙葫芦、绳结、京绣的,有近二十个亲戚家的孩子。
宝儿和贝儿虽然是这群孩子里年纪最小的,但却是最具“手艺担当”的。平时周末,她俩就经常跟着爷爷来到禧宝露,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手艺,尤其对浸烙葫芦情有独钟。这次,她们主动当起了“小老师”,信心十足地协助爷爷教大家制作浸烙葫芦灯笼。
浸烙葫芦灯笼的制作过程既有趣又考验耐心。刘凤学指导着孩子们用铅笔在葫芦上画出蛇形图案,再用小刀镂空。手头稍不留神就会把葫芦弄破,因此需要特别细心。宝儿和贝儿一边做,一边提醒其他小伙伴,“手要稳,刀要轻,慢慢来。”
镂空完成后,孩子们在葫芦中心放上一个小灯。夜幕降临时,被点亮的葫芦瞬间变成一个精致的灯笼。宝儿和贝儿带着一群孩子在院子里挑灯“巡游”,现场充满了年味。
刘思阳告诉记者:“非遗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它不再是‘老古董’,而是年轻人眼中的‘潮文化’。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艺上也只懂皮毛,但每年带娃回村过年,最有年味的事情还得是看着孩子们一起做非遗手工。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团圆的仪式感,是一家人年味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