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寺庙里的蛇传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11 15:32:37

▌岳强

蛇与龙同为十二生肖成员,龙是伏羲将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和长须鲸的须集中在一起之后,虚构出来的一种动物,而蛇真实地存在于世上。古书《述异记》上说,蛇可以通过修行变成龙。于是,有些蛇去了寺庙。在北京的寺庙里,就有不少怀揣成龙梦想的蛇的故事。当然,这些蛇的故事,依然和白蛇、青蛇有关。

古刹证果寺摄影:岳强

白蛇落脚白衣庵

在东城区方家胡同,有一座名称怪异的古寺——蛇精寺,民间传说中,蛇精白素贞曾在此落脚。当然,蛇精寺是俗称,山门石额上镌刻的名称是“古刹白衣庵”。民间传说中,此庙之所以称为白衣庵,一是白素贞一袭白衣;二是庵为女性修行的庙宇;三是这样显得雅致。至于白素贞在白衣庵修行了多长时间,修行的成果如何,故事中是没有结论的。

其实,古代有不少地方建庙供奉白衣观世音菩萨,起名白衣庵。历史上,北京地区曾出现过多处观音寺、白衣观音庵、白衣庵。清朝乾隆时期,北京城供奉观音为主的观音庵有87处,白衣庵有21处。

方家胡同的这座白衣庵是一座汉传佛教尼姑寺院,始建于明朝,坐北朝南,红墙灰瓦。山门三间,四层殿宇,并有跨院。前殿三间,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有殿堂三间,正殿供奉若干佛像。过去,一进院落即可望见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殿前石台上,砖砌的花池分列两厢,中间硕大的香炉为明代正德年间铸造。前院的松树、槐树、石榴树,后院的枣树、核桃树、柿子树,以及各种奇花异草,被尼姑们打理得郁郁葱葱,芳香四溢。“云破月来花弄影……明日落红应满径”,清净雅致的白衣庵,仿佛世外桃源。

上世纪六十年代,白衣庵成了三个单位的职工家属宿舍,大殿被分隔成几间住房,跨院里更是住满了居民。后来,一位叫李静的老尼重回白衣庵,住在一间老屋里。那时,她已经七十多岁,每月领取生活费,日子过得简朴。

2011年,东城区胡同整治工程在安定门内的方家胡同施工,当工人们剔凿方家胡同41号院“古刹白衣庵”的旧外墙时,发现了白衣庵山门上的拱形石窗。他们立即停止施工,并报告了东城区文物保护部门。经鉴定后,予以原地保护。现在,白衣庵所在的方家胡同位于雍和宫-国子监历史文化精华区内,属于北京市划定的十三片历史文化精华区之一。

方家胡同东西走向,长约670米,历史文化积淀丰厚,除了京城最大的尼姑庵——白衣庵,还有宝泉局北作厂、循郡王府、火器营马队厂、京师第一图书馆等众多历史遗迹。明朝万历年间,兵部尚书方逢时曾在此居住,方家胡同由此得名。方逢时不仅是朝廷重臣,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著有《大隐楼集》16卷。因为有了方逢时,方家胡同书香氤氲。

招止亭摄影:岳强

青蛇栖身证果寺

在京西八大处的八座寺庙中,始建于唐朝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的证果寺历史最悠久。这座千年古寺几度兴废,几易其名,初名感应禅寺,元朝泰定年间更名为镇海寺,明朝天顺元年更名为证果寺。

据《镇海寺旧碑记》记载,证果寺的修建缘于一个传说。相传,唐朝天宝年间,江南有一位姓卢的高僧,人称卢师。他乘一叶扁舟向北漂流,有人问他去哪里,他就说,船停的地方,便是我要去的地方。那时,永定河流经八大处。最后,卢师的小船停在了八大处的山崖下。于是,他在一个荒凉的山坡结庐而居,落地生根,还收了两个徒弟。师徒三人居住的草舍,就是证果寺的雏形。

卢师的徒弟是两个童子,一高一矮,个子高的叫大青,个子矮的叫小青。他们打柴做饭,收拾草舍,承担了所有杂活,而且对卢师恭顺敬重。在卢师眼里,大青和小青善良懂事,聪明能干。但他不知道,大青和小青是两条青蛇的化身。

青蛇追随卢师,意在潜心修行。他们专心致志地随卢师打坐和诵经,渐渐地有了法力,甚至能够呼风唤雨。有一年,都城长安大旱,水井干涸,树木枯黄,百姓苦不堪言。官府张贴告示,招募天下祈雨高人。卢师和他的徒弟刚好云游到长安,便向官府承诺,三天之内必降大雨。随后,大青和小青施展法术。次日,天空乌云滚滚,接着便下起了倾盆大雨,长安的旱情得以解除。皇帝大喜,赐卢师为感应禅师,并在师徒三人居住的北京西山修建寺庙,赐名感应禅寺。从此,草舍变成庙宇,那座山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卢师山。

在民间传说中,感应禅寺(证果寺)的修建,青蛇功不可没。或者说,是青蛇的那场雨成就了证果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龙能够呼风唤雨,这就意味着大小青蛇已经修炼成了龙。而到了明朝,明仁宗封证果寺的大小青蛇为龙神,可谓实至名归。

我沿着石砌的台阶拾级而上,去四米多高的山间台地上拜谒这座传奇古寺。一边走,一边仰望山门殿的石额——古刹证果寺。据说,那是明英宗朱祁镇于天顺元年题写的。过山门殿,是供奉着四大天王的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三世佛殿,殿前悬挂一口铜钟,钟上铸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大悲无碍圆满神咒》,标明为大明成化六年八月吉日造。天王殿与三世佛殿两厢建有配殿二十余间,左右对称,形成了方正严整的建筑格局。加上东边的方丈院,西边的秘魔崖和招止亭,整座寺院迂回曲折,上下参差错落。

作为青蛇的师父,卢师在京西赫赫有名,但记载僧人事迹的《五灯全书》里没有他的名字。也许感应禅师只是传说中的一位神僧,就像大小青蛇只是传说中的神龙。

琉璃庙曾以蛇出名

京北怀柔区有个琉璃庙镇,此镇有个琉璃庙村,镇名和村名皆出自一座古庙——琉璃庙。而琉璃庙的得名,缘于一个偶然事件。清代同治年间,村民在修建关帝庙和娘娘庙时,从地基下面挖出三块琉璃瓦。一位见过世面的村民说,这是吉兆。于是,那三块琉璃瓦盖在了关帝庙的屋顶上。远远望去,金灿灿的琉璃瓦格外醒目,人们便将关帝庙称作琉璃庙,渐渐约定俗成。

至于琉璃庙的遐迩闻名,则与蛇精的传说有关。相传,曾有一条白蛇和一条青蛇在这座古庙修行。青蛇本领高强,但它的修行走火入魔,误入了歧途。它经常变化成美女,迷惑年轻帅气的书生,然后将他们吃掉,就像《聊斋志异》里所讲的那样。后来,有个叫张三的壮士以利刃杀死了面目狰狞的青蛇精。那情形,大抵像伯哈智在十三陵水库东边的蟒山斩杀蟒蛇。不同的是,伯哈智的墓碑依然完好,而修建在琉璃庙旁边的张三庙早已不复存在。

在民间传说中,白蛇与青蛇迥然不同。它从不危害乡里,还经常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人。比如,给饥饿的人变出食物,给寒冷的人变出棉衣,给患病的人变出药物,给夜行的人照亮路途。古人们之所以编造出这些民间传说,大概是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把改善生活的希望寄托于虚幻的存在。

蛇精的故事之所以在琉璃庙一带流传,是因为这座古庙里的确有蛇。清朝晚期,琉璃庙所在的山野地形复杂,生物资源丰富,为蛇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而蛇进入琉璃庙,也许是为了栖身。结果,蛇越聚越多,琉璃庙俨然成了蛇窝。

村民们并不反感庙里有蛇,但反感蛇爬到家里来。对于蛇入家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面意见有三种:其一,蛇带来的是好运,仕途中人会升迁,商海中人会发财,或者喜得贵子,后生学业有成;其二,蛇带来的是福报,预示着那个宅院里的人健康长寿;其三,蛇为已故亲人的化身,是来了却某种心愿的。不过,人们对蛇心存恐惧,他们把雄黄粉撒在家门口,蛇闻到这种中药的味道,就会远远躲开。其实,蛇入家门的种种寓意都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并无科学依据。也许蛇的真正目的,只是寻找食物。乡村人家屋里屋外存放的粮食引来老鼠,而老鼠是蛇的主要食物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琉璃庙已经消失不见,其作为地名却保留下来,至于庙与蛇的故事,也只是作为闲谈流传在村民之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