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行业,一端连着百姓的“奶瓶子”,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一头牵着农民的“钱袋子”,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一个民族乳业的成长,既带动了饲料种植、畜牧养殖、机械制造、物流运输等多个行业协同进步,还在扩大就业、刺激内需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跃升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柱。
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打造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村企共建活动、举办中国青海湖酸奶文化艺术节......这个坐落于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雪峰乳业”),与旗下知名品牌“青海湖乳品”一道,不仅致力于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农民就业增收;更是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实现了青海文化资源的活化应用,激荡出了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塑形:金山银山责任如山,扎根高原强乳兴农
作为一家专业的乳制品生产商,雪峰乳业无需扬鞭自奋蹄。
其立足于青藏高原特色牦牛乳资源,以牦牛奶制品生产加工基地为依托,自2018年起,便凭借科技创新,逐步实现全面的乳制品生产能力,持续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品质上乘的产品。2019年,雪峰乳业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称号,并入选中国奶业“融智创优”品牌企业名录,同时被授予“省级旅游示范基地”“青海省优秀民营企业”等荣誉。在雪峰乳业的赋能下,青海湖乳品成功进驻各大主流电商平台,并覆盖全国90%的高端连锁超市及便利系统,将源自高原的纯净味道带到了全国乃至全球。
独行快,众行远,作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鲜活代表,青海湖乳品始终坚持联农、带农、富农。在奶源基地建设上,青海湖乳品年收购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奶牛养殖户的原料奶超8万吨,有效带动超1.5万户奶牛养殖户增收致富。除此以外,雪峰乳业还牵头成立了青海湖乳品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业务覆盖乳制品全产业链,向社会提供了超过300个就业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乳业力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25年1月,《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也强调了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和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自2016年以来,青海湖乳品在实施农牧民增收致富计划的同时,也坚持聘请畜牧专家及专业人员,至今已累计培训农牧民养殖户超过2000人次;此外,青海湖乳品还多次派遣检验人员深入养殖户进行专项指导,对牛奶储存技术及卫生措施等多方面进行培新,让农牧民在链式发展中同样能够实现自我提升。
除了乳业发展,青海湖乳品同样关注社会生态文明及公益事业建设。其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品生产全过程,确保“三废”处理全面且稳定达标排放,加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同时,青海湖乳品还定期捐资捐物、慰问群众。这些举措,无一不是其勇担公共责任、全力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
铸魂:古味新味传承是味,溯源文化乳香永继
文化,连接着一个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繁荣能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而文化则能反哺产业乃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青海乳业历史悠久,青海湖乳品浸润于这片文化沃土之中,将其中的高原风光、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视为挖掘的对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比如在制作工艺上,青海湖乳品保留了部分传统奶制品制作工艺,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改良创新,既提升了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让一杯寻常的牛奶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风姿。
在产品包装设计层面,青海湖乳品则融入青海湖、雪山、草原等标志性景观,以及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图案和色彩,当这些饱含地域风格的产品传向四方之时,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当地文化的高效传播,无形中吸引了诸多外地消费者的目光。而在这多维度的文化输出之中,青海湖乳品牵头举办的“中国·青海湖酸奶文化艺术节”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迄今为止,“中国·青海湖酸奶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7届,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人们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不仅将青海地区传统的制作工艺、饮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展示和传承;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直接拉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多个行业的繁荣,推动了三产业融合发展;而青海湖乳品也以酸奶文化节为媒介,推动青海特色牦牛奶产业向上发展,为高原优质奶源走出青海、走向更广阔市场创造了有利契机,力求让消费者一提及牦牛奶,便能想起青海,想起青海湖乳品。
“诚信经营、服务牧民、回报社会”,青海湖乳品将这12字箴言刻入企业灵魂深处。其搭建起技术帮扶桥梁、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依靠、助力民族优质文化的传播......在发展的每一步中,无不彰显着青海湖乳品深厚的社会责任。或许,这沉甸甸的大爱情怀,正是其能够行稳致远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