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陈江
48小时,2000多公里,12户学生家庭——这组数据背后,是浙江宁波市职教中心班主任徐剑军跨越地理阻隔的“极限操作”。春节假期,他放弃与家人团聚,奔赴四川凉山州越西县,用“特种兵式”家访叩开学生的家门。许多人惊叹于他的效率与毅力,徐剑军的回答很是朴素:“走进学生家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
家访曾被视为家校沟通的“法宝”,但在通信发达的今天,其必要性却屡遭质疑。不久前,上海等地有家长以“隐私顾虑”为由拒绝家访入户,但这一回,凉山案例提供了另一种答案:教师上门是稀缺的情感纽带。当徐剑军走进昏暗的房屋,倾听家长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诉说感激时,这种原始的面对面交流,它让教育从单向的指导变为双向的共情,让山区家庭感受到“被看见”的尊严。
在城乡教育鸿沟尚未完全弥合的当下,这场跨越山海的奔赴具有特殊意义。如今,视频通话已经可以轻易实现云端对话,这位班主任却依然选择跋山涉水,用脚步丈量教育的责任半径。在海拔三千米的盘山公路上,教师翻山越岭的身影,就是在用最笨拙最温暖的方式,书写着数字时代有温度的教育叙事。
这场家访展现的教育者担当,在执着于“时间管理”的今天尤显珍贵。当“五分钟读完一本书”的速成思维大行其道时,有人愿意为一次家访付出48小时;当“即时反馈”成为商业法则时,有人甘愿等待种子在岁月的泥土里发芽。这种逆流而上的坚持,守护着教育应有的从容与深耕细作,让教育回归到人与人的联结,也让“家校共育”的理念有了更具象的诠释。
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重新定义了技术时代的教育温度。在屏幕两端可以随时连接的今天,教师额角的汗水、沾满泥土的裤脚、与家长相握的双手,构成了无法被数字化替代的教育图景。当AI可以模拟千万种教学场景时,唯有真实的情感共振,才能在学生心田播下永不熄灭的求知火种,最终完成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而“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叙事,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微小坚持垒砌而成。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到“教师轮岗交流”的制度设计,最终都要落脚于教育者个体的躬身实践。城市教师走进偏远山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火种,更是打破地域壁垒的信心与希望。这种双向奔赴,正在编织着中国教育最坚韧的经纬。
从“马背上的教师”到“云端课堂”,教育的形态始终在变,但那份“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从未改变。这位班主任疾驰48小时划出的轨迹,恰似中国教育的时代隐喻。当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效率与温度在这些跨越山海的行动中交融,教育便成为一座桥,连接起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星辰。它使我们看到:真正的教育,永远在路上,永远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