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2月12日电(记者韩苏原)11日晚,夜幕降临,安徽黟县宏村街巷中,鱼灯、兔子灯等花灯队伍穿行,吸引了许多游客观赏体验。
每年元宵节期间,黟县的宏村、西递等地都会迎来“闹灯会”。村民们手持各式花灯,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穿梭于古村之中,灯光摇曳、人影绰绰。
“闹灯会”在宏村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村民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元宵节晚上点亮花灯,游走于村落街巷,俗称“闹灯会”。鱼灯寓意年年有余,兔子灯象征吉祥如意,龙灯则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盏盏花灯,承载着村民们朴素的愿望,也照亮了宏村千年的历史。
如今,“闹灯会”已入选黄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宏村花灯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花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闹灯会”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民俗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当地的手艺人依然坚持着传统制作工艺,从选材、扎制、糊纸到绘画,每一步都精益求精。竹子编织的骨架轻盈坚固,宣纸糊成的灯身透光性好,再配上精美的图案和色彩,一盏盏花灯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夜色中熠熠生辉。这些花灯不仅展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更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每年元宵节,宏村的“闹灯会”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宏村的花灯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更点亮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位参与“闹灯会”的村民说。
随着“闹灯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宏村的花灯文化也在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当地官方通过举办花灯制作培训班、开展花灯文化宣传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花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宏村也借助“闹灯会”这一平台,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文化,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研究者认为,宏村“闹灯会”不仅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让古老的花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