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著名文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台湾大学和美国深造。他是民国时期国民党桂系代表人物白崇禧的儿子。白崇禧素有“小诸葛”之称,深得军界推崇,擅长用兵,特别是在东北战局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一次访谈中,白先勇分享了他父亲对国军在解放战争中失败原因的看法,尤其是东北战役的失利。他认为,国军的败北,首先源自党内派系纷争、蒋介石任人唯亲,以及关键时刻错误的领导安排。
白先勇指出,1946年,白崇禧前往沈阳与廖耀湘、孙立人等将领一起制定作战计划。然而,蒋介石却将白崇禧撤回,派遣心腹陈诚接管东北战局。白先勇认为,这一决策是蒋介石的战略失误,陈诚虽然深得蒋信任,但其军事才能无法与白崇禧相比。陈诚上任时,东北的抗联野战军已从入关时的十万发展到与国军相抗衡的规模,此时的局势已难以挽回,导致东北局势愈加恶化。
随后,卫立煌接替陈诚成为东北剿总司令,然而此时东北的国军已被围困在几座大城市中,处境岌岌可危。辽沈战役爆发后,国军被我军包围,廖耀湘部队在野外被消灭,东北最终彻底解放。白先勇特别提到,陈诚上任后做出的一个严重错误是解散伪军。白先勇认为,这些伪军仍具备一定的战斗力,如果经过一定训练,并进行思想工作,完全有可能转而为国民党效力,成为东北战局的有力补充。
白先勇还指出,解放军成功争取了东北基层民众的支持,许多东北子弟也加入了解放军。在民心上,国民党早已失去了优势,导致东北战局的进一步恶化。
在谈到白崇禧与蒋介石的关系时,白先勇表示,两人的关系复杂,不容易一言概之。蒋介石虽然认可父亲的才能,但在许多关键决策上并未采纳白崇禧的建议。这种任人唯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失利。
总体而言,白先勇的分析突显了国民党在东北战局中的多重战略失误,特别是领导层的更替与决策失当,使得本就岌岌可危的战局最终走向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