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叶蓝]香港商铺近来兴起“无人驻场”的概念,在科技加持下大幅节省人力成本的夹娃娃机店、自助拉面店及台球厅等无人商店成为市道新趋势。
据香港《星岛日报》12日报道,中原工商铺董事总经理潘志明称,他留意到,近年香港“无人商店”兴起,除了夹娃娃店和24小时健身室外,去年年底有内地商人在九龙城广场开设24小时无人台球厅,还有港人经营自助拉面店等。潘志明说,24小时无人店是新时代的产物,经营者善用科技,采用远距离监控及网上预约等经营模式,契合现代人随时出行的生活方式。恒生大学市场学系助理教授邝家麒表示,香港人力成本高昂,无人商店以监控取代人力,可以降低成本、延长经营时段、增加利润,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
港媒回顾称,亚马逊于2016年推出无人便利店“AmazonGo”,阿里巴巴2017年也推出了无人超市“陶咖啡”,此后全球电商纷纷加入,无人商店遍地开花。香港本地初创公司FutureImpactLab早前应星展银行的邀请,在以新零售为主题的活动上展出自家研发的系统,启发更多无人商店应用的想象空间。去年8月,湾仔海滨首个潮流轻食饮品智能售卖点试营业,服务时间为每天早7时至晚11时,开放6部自动贩卖机,售卖雪糕、爆米花、棉花糖和咖啡等,价格在18至35港元不等。雪糕机和爆米花机采用香港首次引入的新技术,从原材料至制成品全部在售卖机内以全自动模式进行,无须人工操作。售卖机接受多种电子支付方式,顾客可使用感应式信用卡、ApplyPay、GooglePay、支付宝、微信支付及银联云闪付等。有市民带着孩子来湾仔海滨骑自行车时购买了爆米花和雪糕,认为价钱合理,而且可以“对着海滨吃”。
长沙湾青山道的韩式拉面店“面の研究所”也是一家24小时无人店,顾客可自行买面及煮面。负责人Maggie称,面食是主要收入来源,另外还卖饮品,并设有夹娃娃机,店铺全日有不同客群,“午市学生多,凌晨有附近的居民来吃宵夜,圣诞节及除夕夜凌晨全店满座”(如图)。
24小时自助台球厅Snookery的负责人Mitchell介绍,他租下荔枝角及新蒲岗两个商铺单位经营,每店只设1张英式台球桌。他说,最初为避免被他人打扰,便与两名同样热爱台球的朋友合租场地练习,之后发现不少人有同样的需求,便发展成生意。店铺采取会员制,网上预约后凭二维码到店打球。他透露,平常晚上、周末及假日人气较旺,去年圣诞节及刚刚过去的春节生意不错。
无人商店颠覆传统零售业的经营模式及顾客购物体验,带动零售新商机,是全球当前最火热的“无人经济”议题之一。有香港舆论称,要开设一家无人商店并不难,但要商店经得起经营的风险,却是对于人性的一种考验。
至于技术方面,FutureImpactLab创办人卢思远称,目前无人商店以两大技术为主:AmazonGo采用视像镜头辅以AI分析,而阿里巴巴及香港屈臣氏集团的无人商店则在每件商品加上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它们是两个极端。AmazonGo设有大量镜头,全程追踪顾客的选货过程,能精准认出各种货物,同时协助商店完善购物流程,但它对技术的要求很高且成本高昂。而使用RFID标签既能正确辨识货品,成本也相对较低”。不过卢思远认为,新零售概念讲求顾客的整体购物体验,不只是付款步骤,还有后续的顾客忠诚计划、建立会员库等,这些RFID就无法支持。卢思远团队自行研发的系统则致力于突破以上两种模式,结合AI及镜头,不但能离线运作,还能提供数据收集与分析,而且成本较低。
港媒提及,无人商店的风潮席卷全球,香港近年来也有不少“快闪”无人商店揭幕,这种零售新模式能否在香港盛行起来呢?卢思远坦言,目前确实有不少人对无人商店望而却步,主要原因在于担心信息安全等问题,“店内装那么多摄像头,顾客忧虑个人资料或数据的安全性”。不过他相信,香港处于正逐步向前的过程中,现阶段应聚焦收集实际的应用经验、用户意见及数据等,才能为日后无人商店的发展打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