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任珊
朝阳区王四营乡观音堂社区居民徐宝明
“徐爷爷好。”“徐叔,您又出去站岗呐?”徐宝明走在小区里,不时有邻居跟他打招呼。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步子有些慢,但精神头十足,“咱做志愿服务,就得打起精神来。”
今年70岁的徐宝明家住朝阳区王四营乡观音堂社区。12年前,刚刚退休的他每天主要任务就是接送外孙上下学。外孙就读于垂杨柳中心小学观音景园分校,校门口车多人杂。徐宝明发现,校门口连个人行横道也没有,不少家长着急上班,送孩子时,汽车、电动车经常堵在门口,秩序混乱。
有一次,有个学生在校门口匆忙下车,正好后面又来了一辆车,直接把车门撞坏了,所幸孩子没有受伤。眼前这一幕让徐宝明心有余悸,虽然只是汽车间的剐蹭,但万一伤着孩子呢?回家后,他就寻思着怎么为孩子们做点事儿。
学校建了一个“家校和谐”微信群。“有空的家长到学校帮忙维持秩序,护送孩子出入校门吧!”徐宝明的提议被采纳,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学生家长组成的义务交通指挥队伍。每天早上6点40分,就会有6至8名家长出现在校门口,义务疏导交通。
每天,徐宝明早早地把外孙送到学校后,便穿上马甲、手拿指挥棒站在学校门口,充当起“临时指挥员”。他在当地居住多年,认识的人多,嗓门也大,离老远就能听到他的声音,“您的车别停到这里,请前面掉头”“小朋友别打闹,赶紧排队进校门”“您的自行车骑慢点,别碰到汽车了”……学生过马路,他就示意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停下,让孩子们先过;有不按顺序排队的,他就善意地提醒大家到后面排队。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转眼间,徐宝明的外孙小学毕业了。虽然自家的孩子离开了这所学校,但是徐宝明站岗位置却没有变,他依然坚守在保护孩子安全的第一线。
2021年5月12日早上,徐宝明正忙着引导学生们有序进入校园。此时,校门前一辆小客车的司机误把油门当刹车,车辆失控冲向人群。“孩子们,快躲开!”徐宝明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汽车和学生之间,还不忘把身边的几个孩子推开。徐宝明被汽车撞出几米后,倒在血泊中失去了意识。
在医院里,徐宝明被确诊为左肩、腰部、胸肋骨、左腿多处骨折。术后苏醒过来,他的第一句话是:“孩子们怎么样了?”
在医院待了108天,徐宝明才出院,但4块钢板、14个钢钉永久留在了身体里。
“你怎么不知道躲呢,傻不傻!”事后,有人这么说徐宝明。他不以为意,“我怎么躲,我站那儿就是为了保护孩子们。”
身体一康复,徐宝明又重新回到了志愿服务岗位上。“不去我心急啊!”受伤后的徐宝明不能久站,学校门口回不去了,便留在社区里参与志愿活动。作为北京红爹之家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经常参加义务理发、打扫卫生等工作,遇到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也跟着队友们执勤、站岗。
“在哪儿服务都一样!都是为他人送去帮助和温暖!”在志愿服务岗位上一直发光发热,是徐宝明最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