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诞生于本世纪初的音乐播放软件“千千静听”,在网络上突然重新热了起来。许多人还在用这款“古董”软件听歌,这也让不少人怀念起那个软件应用还比较“纯净”的年代。
许多年轻小伙伴可能不知道,曾是很多人个人电脑必装软件的“千千静听”是什么。其实这并不重要,只须知道这款早已停止更新的软件,拥有完全免费、体积小巧、没有广告、功能纯粹等特点,就行了。相信用过如今任意一款主流音乐播放应用的用户,都会“秒懂”,为什么会有许多人“怀旧”了。
这股小小的“怀旧”热潮,背后是用户对当下包括但不仅限于音乐播放软件整体生态的集体不满。大量的推送、臃肿的安装包、开屏广告的“摇一摇”陷阱、强制社交化的功能冗余、眼花缭乱的界面、对敏感权限的无度索求、总在“窃听”个性化数据……相信我们的手机里、电脑上,总有一款软件是上述这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早已停更的“千千静听”,虽然已不太兼容目前软硬件水平,需要费劲调试才能用,但仍有许多用户“不厌其烦”的最主要原因。
20年前的“千千静听”已经能满足用户基本需求,那么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年来同类软件究竟在“创新”什么?很多人都会发现,许多软件特别是手机App,隔三岔五就会更新一次,更新完后占用内存更大,但往往没有更好用,甚至会更难用、运行更慢、要更多权限,用户还会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加入了某个社区,并且需要非常仔细才能找到广告的“关闭”按钮。实事求是说,眼下想要找到一款遵循“工具服务于人”朴素逻辑的软件工具,太难了。寻找更好用的老版本,并不是只在“千千静听”这款软件上发生过。
按照很多用户的感受,目前很多“创新”,更多是在围绕如何挖空心思争夺用户注意力上“创新”,是在如何搜集更多数据上“创新”,而不是主要为了提高效率而创新。
面对这样的“创新”,“相关部门为什么不管管”?同样是许多人的疑问。
毫无疑问,创新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过多的干涉会成为一种阻力。但也很显然,此类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也显示,有关行业组织的自律,尚未起到很好的自我管理作用,纯市场化调节并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的确,我们也有法律法规可以规制,但现行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只能起到守底线的作用,解决让人不胜其烦却游走在合规与违规边缘地带的软件创新问题,营造有利于真正创新的生态,仍有不小的治理空间。
或许,“技术红绿灯”的设置应当更加鲜明。这里说的是涉及广大用户核心权益的技术应用,比如传感器调用、数据采集等,应当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让处于灰色地带、明显不怀好意的“创新”无路可走。当然,这样的治理也会面临双重挑战:既要遏制“伪创新”,又需避免“一刀切”误伤技术创新活力。因此,也可通过设立第三方委员会等方式,客观评估创新的技术伦理和社会效益,对争议性创新及时评判、及时公示、及时规制。对前沿领域则应给一些特殊政策,允许企业在可控范围内试错,鼓励有序创新。
一些有效的政策也可帮助树立鲜明的创新导向。比如,对一些安装包体积小、内存占用小、运行效率高、广告加载时长较短等的软件,可给予颁发认证、税收优惠等激励,在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领域优先选用,以此来引导创新回归“工具”属性。
依旧具有生命力的“千千静听”,更多的时候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技术进步中不该被遗忘的初心——最好的创新永远要以人为本。这需要政府规制从封堵漏洞转向重塑生态,推动企业创新从争夺流量回归价值创造。毕竟,技术应该让人更自由,而不是更疲惫。(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