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马清妮
通讯员肖翔月高翔
新春刚过。2月13日,在中建二局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下称武汉六环线)黄陂至新洲段4标一工区施工现场,各项安全检查已完成,项目开始全面复工复产。
倒水河大桥边,一名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正有条不紊地指挥调度。他是90后的工区总工吕翔,吉林大学博士毕业。
离开北京总部机关的优渥条件,只身来到武汉下工地,白天在纵横16公里的工区查现场、解难题;夜里复盘施工方案、验算数据……在这段连接武汉与黄陂、红安的“大动脉”上,吕翔眼中多了一份沉稳与坚定。
工地是更广阔的课堂
上午10时许,沿爬梯抵达倒水河大桥桥面,记者看到,工友正在进行紧张的钢箱梁箱体施工。
焊缝质量、桥面内弧控制、顶推支架受力及纠偏……吕翔熟练穿行在各个施工点位,与施工负责人交流进度及数据,不时深蹲查看桥面下特种人员焊接情况。
1992年出生的小伙吕翔,来自山西大同。用武汉话形容,同事们口中的吕工,是个“蛮扎实”的学霸:2021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同年进入中建二局,此后先后在局科技部、工程研究院工作。
吕翔
工作2年后,2023年10月,他主动放弃北京总部机关优渥的条件,只身一人,来到武汉六环线项目,吃住在一线,整天“泡”现场。
“我是个喜欢踏实感觉的人,工地是更广阔的课堂。”谈到来一线的初衷,吕翔回答得很果断。“我自己本硕博也都是路桥专业,在武汉六环线更能发挥所长。”
为了节约时间“泡”在一线,他干脆从工区办公室搬到倒水河大桥所在的现场——从每一根桩做起,从桥梁桩基定位重新学习放样和控制网计算,联系跟踪桩基成孔设备进场、验收、安装,熟知造浆、成孔、浇筑、检测等各项工艺工序和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指标。
从学院派转变为实践派
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吕翔经历了几次技术研发身份的转变:从高校科技研发的实操者转变为企业科技研发的管理者,再到企业科技研发的执行者。
他说,身份的转变,对研发立项到归档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实施有了更多感悟,相对于高校的研究工作,企业的研发在科技适用性上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
初到工地不久,吕翔担任项目副总工。由于项目总工升职,吕翔临时扛起了“项目总工”这份重担。“第一次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推进工作,说没压力是假的。”他说,尽管博士毕业理论知识充足,但在建筑施工一线,依旧是个“小白”,一些新技术、新设备仍需不断学习。
吕翔在智慧梁场
一年多时间,吕翔逐渐掌控局面,技术管理、测量管理和资料管理得心应手。
业主单位授予的“优秀总工”,公司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些荣誉称号加身,他也从文质彬彬的“学院派”转变为工地一线的“实践派”。
用匠人精神做科研
建筑业虽是个传统行业,但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吕翔喜欢与同事和工友们交流。“碰到一些好的想法,我会尝试带着他们转化为专利等成果,很多时候可以产生1+1>2的效果。”
项目测量队长张波,是一位精通各种测量仪器设备及软件的测量高手,他通过大势智慧软件和720漫游等软件,实现了项目全线实景三维展示,做到了多维度采集施工现场数据。
何不让大数据进一步指导施工生产?交流中,吕翔获得启发,将立体三维实景资料,运用至方案编写和现场管理;基础数据还可为土石方倾斜摄影计量及信息化调度程序的研发、科学规划土石方调配及项目施工组织、调控施工进度、模拟关键结构施工工序及施工交底、项目数字孪生驱动智慧建造等提供全面的素材,极大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科技并不完全是抽象、高大上的东西,反而是一种接地气、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吕翔向记者介绍,很多科技研发的程序是固定的,过程虽然枯燥,但只要坚守匠人精神,真正沉住气、静下心,专注于解决实际困难,会发现“昨天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今日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前,针对混凝土振捣质量控制,吕翔正在研发可视化振捣设备,预计今年会有阶段性成果产出。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活在世,活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谈到当下,吕翔笑容灿烂,“这一年多时间,我感觉每天都很充实。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幸福吧!”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