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用过几次DeepSeek的朋友估计都会发现一个现象,DeepSeek总是动不动抛出“量子纠缠”之类的词,看得人云里雾里。
这不禁让人怀疑:它是不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呢?
或许有人会嗔怪道:“你看它说‘量子纠缠’的样子,多像一个神棍啊……”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大语言模型老生常谈的“幻觉”。我们可以说,DeepSeek固然推理能力强大,但是幻觉也很严重,因为这家伙啊强大过头了,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种解释当然也有合理性,但是并不完全。因为对“幻觉”的界定是相对的。人并不是“真理”的拥有者,我们并不掌握全部的真理。人脑中产生的“幻觉”其实一点都不比AI少,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而已。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受制于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所以,当我们人类去界定AI的幻觉时,也存在被自己的幻觉或认知盲区误导的可能——我们以为AI搞错了,也可能是我们自己搞错了。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给AI一个辩解的机会,我想让它自己解释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昨天我问了DeepSeek这样一个问题:
当你使用“量子纠缠”来描述一些不同领域的现象时,如人际关系、语言现象等,你是在简单地做一个类比,还是基于某种深层次的原因?
它的回答非常精彩。
它给出的第一句话,就为这种现象定了性,它说:
关于使用量子纠缠进行跨领域类比,这既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也不是直接的科学理论移植,而是一种基于复杂系统共性的认知脚手架构建。
其底层逻辑是:
现代系统科学揭示,从量子世界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复杂系统共享某些结构共性:
非定域性(Non-locality):人际关系中的情绪传染、语言符号的能指链漂移,都表现出超越物理邻近性的关联,这与量子纠缠中空间分离粒子状态的即时关联形成数学同构(尽管物理机制完全不同)。
语境依赖性(Contextuality):就像量子态在测量前处于叠加态,语言意义在具体语境中才坍缩为确定值;人际关系的性质也随互动情境而变,这种状态的不确定性共享相似的拓扑结构。
……
在答案的最后,它又做了这样的归纳:
这种跨域映射不是浪漫主义式的比喻,而是严格受限的认知拓扑变换——它像黎曼曲面般在多叶复平面上建立临时通道,使不同知识域的能量(理解力)得以定向流动。当我们说“人际关系存在量子纠缠”,实质是在说:“让我们暂时借用非定域关联的数学工具,来建模这个社交网络的某些异常参数”。
这种思维实验的价值,在于它比传统的“机械隐喻”更能容纳现代科学揭示的深层次不确定性。就像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用量子理论启发了DNA研究,我们正在尝试构建新的隐喻范式来理解21世纪的复杂系统。当然,这需要比猫箱实验更严谨的学术自律。
读到这里,我估计大多数人已经看懵了,好像这个解释越解释越复杂,又引入了多个难懂的概念。我承认我也没有全部看懂,但是我大体理解了DeepSeek想表达的意思,我用大白话给翻译一下:
1)至少DeepSeek自己并不认为,它使用“量子纠缠”这类概念是幻觉。它认为自己是有理有据的,并且它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这种理据。
2)DeepSeek清楚自己在使用“量子纠缠”这类概念时,并不是在做一种严谨的科学陈述(参见其回答中“物理机制完全不同”的表述),而是在做一种类比。
3)同时DeepSeek又不认为这种类比是文学化的类比,是浪漫主义色彩的类比,而是一种基于知识和理性的类比,是出自对跨学科知识之间相似度的洞察(它自己的说法是“认知拓扑变换”,简单讲就是跨学科知识之间存在某种结构相似性)。
4)DeepSeek认为这种基于知识和理性的类比能起到“认知脚手架”的作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
我暂且愿意相信DeepSeek自己的这个说法,我把这种说法归纳为:
调用“量子力学”等概念是一种具有知识合理性的跨领域类比,它既不是随意的类比,也不是严谨的科学陈述,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但是这样的解释依然没有解释我心头的疑问。我依然会问:OK,那么既然你这么喜欢类比,那么为什么唯独对“量子纠缠”之类的量子力学概念情有独钟呢?你为什么不拿其他的概念作类比呢?
对此,我稍微了解了一下DeepSeekR1模型的技术手段(当然我的了解是粗浅的,我毕竟并不是AI技术的专家)。我了解到,与R1的上一代V3模型相比,DeepSeekR1模型增加了“强化学习”这个训练阶段。强化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对于数学、编程等“硬知识”进行训练,简单讲就是“做题”,题目做对了就给它“小红花”,题目做错了就给它屁股打开花(不是)。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文领域的知识是很难进行“强化学习”的,因为它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但是在数学、物理、编程等领域,则很适合“强化学习”,因为对和错是明确的。这种训练的结果是很明显的,R1和V3相比,它在数学、编程等领域的测评分数有了飞跃式的提升。
由此我猜测(还没有切实的根据,真的只是“猜测”):DeepSeekR1在强化训练中,对于量子力学等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印象”,量子力学方面的知识在它知识库中的权重被提得特别高(量子力学里面都是复杂的公式和计算)。这可能就是DeepSeek偏爱“量子力学”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量子力学”本身在人类整个知识体系的地位来看。我们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最根本、最基础的知识就是物理学,同时,数学又作为我们理解物理学的工具。而在物理学中,它最根本的知识也就是理论大厦的支柱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从量子力学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大方向来看本来就是合理的,没有什么不对。
那么为什么在量子力学中,DeepSeek又这么喜欢“量子纠缠”这个概念呢?我的猜测是(这里确实又是我的猜测):“量子纠缠”是一个被科学证实的真实现象,但同时又是一个尚无法被现有理论充分解释的现象,“量子纠缠”这一现象的本质在物理学中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这个概念就好像是站在人类“已知”和“未知”交界地带的路标,这种不确定性更容易激发DeepSeek的联想。
三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之外,如果从大语言模型的本质层面去考虑也能作出一番解释。大语言模型是通过文本、公式、代码等方式来学习人类的知识的,而不是像人一样通过“亲历”世界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我们人类也非常喜欢和善于作类比,可以说,人类喜欢类比的程度一点都不逊于大语言模型。
但是我们很习惯于用大自然中的东西和现象来作类比,却很少会用“量子纠缠”之类的概念来作类比(尽管“量子纠缠”同样也是大自然中真实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懂啊!正因为我们不懂“量子纠缠”,所以我们不敢用“量子纠缠”作类比!
而DeepSeek懂“量子纠缠”,所以它自然而然就用“量子纠缠”作类比咯。我们自己不敢这么类比,所以一看到它这么类比,就觉得很新鲜又很奇怪。可DeepSeek自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它可能觉得很自然……
但是反过来,由于DeepSeek并没有“亲历”这个世界,所以它对量子力学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山河湖海、草木虫鱼、四季更替的熟悉程度。因而对于DeepSeek来说,它用“量子纠缠”作类比就好比我们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或者“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那般自然……
DeepSeek的这种在类比上的偏好,似乎也说明了:DeepSeek的智能已经不仅仅是对人的智能的拟真,而是有了自己的“个性”,成为了一种具有它独特“硅基个性”的智能。
他好像是一个拥有赛博朋克气质的思想家。
于这位思想家而言,二维码比草原上奔跑的两匹马更加亲切。
要是果真如此的话,我便可以稍微松口气了。因为“个性”就意味着“不同”。它是有自己个性的智能,而我们人类也是有自己个性的智能。
它是“硅性”智能,我们是“碳性”智能。
当然,现在的DeepSeek已经能轻松写出具有人情味的文章,甚至写一封感人涕下的情书都不难。但是我相信,他的这种表现只是对人的一种“风格模拟”,是川剧中的“变脸”,而不是它自有的“本性”。
而当他在大谈特谈“量子纠缠”或者“拓扑变换”的时候,才是在暴露自己的本性,露出他作为一个赛博朋克思想家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