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叶长海
编者按:由散曲家关汉卿《救风尘》改编的《梦华录》IP,继电视剧大火之后,近日改编为歌剧,将于下个月上演。古典戏曲故事流传千年,展示着古代民间文学的魅力,宋元时期的四大南戏“《荆》《刘》《拜》《杀》”,是其中的名作。
近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中华戏剧通史简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将中华戏剧史的源与流娓娓道来。本文选自第三章《宋杂剧与宋元南戏》,原小标题为《四大南戏》。潮新闻经授权转载。
南戏第二期,即以杭州为中心的发展时期,诞生了“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合称“荆、刘、拜、杀”。
《荆钗记》,《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作者不详,一说为元代人柯丹邱,王国维则认为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太和正音谱》著作者朱权。全剧四十八出,表现王十朋、钱玉莲夫妇悲欢离合的故事,内容丰富,语言活泼,至今是戏曲舞台和曲艺说唱搬演的剧目。
《荆钗记》剧照。永嘉昆剧团供图。
剧本描写永嘉书生王十朋家道贫寒,贡元钱流行见其为人正派、聪明好学,欲将女儿玉莲许配与他。王家以荆钗为聘,玉莲不嫌。婚后半载,试期来临,十朋告别家人上京,应试得中状元,授江西饶州佥判。丞相万俟欲招王十朋为婿,十朋不从,万俟恼羞,将其改调广东潮阳。十朋赴任前托承局带回家书,被孙汝权篡改,继母逼玉莲改嫁汝权。玉莲投江殉节,幸被福建安抚钱载和所救,并收为义女。五年后,王十朋调任吉安太守,钱载和也因升任路经吉安,十朋前去拜谒,王、钱二人意外重逢,有情人终得团聚。
历来对《荆钗记》评价不一。也许俚俗是其特色所在,观众喜闻乐见,故明清后昆曲与地方戏,演出其折子戏的十分多见,尤其是“投江”“祭河”“见娘”“舟会”“开眼”等出,百演不衰。在人生仪礼之寿礼、婚礼、丧礼等方面,本剧有特殊表现;剧作还描写了些其他习俗,如见面礼、新官上任礼、好官卸任礼等;还表现了冬至、元宵两大节令的节庆场面。故本剧颇有仪式感。中国戏曲,一方面来自民俗仪礼,同时又是民俗仪式普及、传承的载体。
《白兔记》,《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全名《刘知远白兔记》,故四大南戏简称“荆、刘、拜、杀”而非“荆、白、拜、杀”。该戏敷演后汉高祖刘知远与妻子李三娘否极泰来的故事。
刘知远早年落魄,为沙陀村大公李文奎收留,嫁女儿李三娘与他。大公死后,他儿子李洪一夫妇数番暗害刘知远,刘只得到太原投军。李三娘独自承受兄嫂迫害,白日挑水夜挨磨,在磨房里生子,用牙齿咬断脐带,故名“咬脐郎”。三娘托窦公把婴儿送去军中由刘知远抚养。此时,刘已被节度使岳勋看中,与其千金岳绣英成亲。十五年后,咬脐郎外出打猎,为一只白兔牵引,竟邂逅生母李三娘,回去禀报父亲,于是刘知远衣锦还乡,李三娘麻地捧印,一家人得以团圆结局。
此故事先后有平话、诸宫调、北杂剧、南戏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播。南戏剧本又有明成化本、富春堂本、汲古阁本三种,富春堂本是弋阳腔剧本;另两本同源,成化本为民间演出脚本,汲古阁本经文人改动,文辞更典雅,结构更合理,但也改丢了若干生活气息。剧作也传递了中国兔崇拜、蛇崇拜、色彩崇拜等民间俗信。
在平话、诸宫调中,故事以刘知远为主,其发迹变泰的过程是重点。到了南戏书会才人与艺人手里,增添了磨坊产子、白兔引路的感人情节,李三娘故事的比重才真正增加,才演变为刘、李苦尽甘来的家庭故事。
南戏《白兔记》唱词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汲古阁本,不少唱词写得十分形象,如“汲水”一出,旦唱[绵搭絮]之“前腔”:
井深干旱,水又难提,(白)一井水都被我吊干了。(唱)井有荣枯,眼泪何曾得住止。
这一比喻既生动又十分通俗,符合李三娘的心境与口吻。曲之比兴与诗词不同,曲之比常有“赋”(直抒胸臆)的意味。《白兔记》中这一“曲之比”,开《琵琶记》赵五娘以糟糠自比的先河。
暖红室刊本《拜月亭记》插图之《旅馆谐姻》
《拜月亭记》又名《幽闺记》,《永乐大典·戏文二十五》著录。
徐渭《南词叙录》列其为“宋元旧篇”,未录作者姓名。明代何良俊认为,《拜月亭记》是元人施君美所作,不知何据。剧写金元交战时期“乱世佳人”王瑞兰的故事。全剧四十出,剧情是蒙古军进犯金邦边境,尚书王镇妻女大雨中逃难相失,王瑞兰邂逅书生蒋世隆,王母则偶遇世隆妹蒋瑞莲。王、蒋一见钟情,在招商店自主婚配后被和番成功归来的父亲强行拆散。又经历一番波折,瑞兰、瑞莲月下倾诉衷肠,蒋世隆考中状元,有情人这才终成眷属。
这是一部南戏佳作。战乱与出轨、和平与回归、月下姐妹情、恩爱招商店,都写得跌宕起伏。中国戏曲“灾难剧”不多,《拜月亭记》难能可贵。剧作双线结构,还有一条线索是金邦主战派忠臣陀满海牙一家被杀,只逃出了陀满兴福一人。兴福躲进蒋家,与蒋世隆相遇结拜,在世隆最落魄时伸出援手,后又娶蒋瑞莲为妻。这样安排自然文戏、武戏双全,交叉演绎。但此剧在实际演出中,却每每删去陀满兴福一线,只演蒋世隆、王瑞兰在乱世中的爱情纠葛。这一方面当为“减头绪”之需要,另一方面,这条副线确实写得不如主线吸引人。
本剧文学水准很高,曲词优美,对白生动,人物关系意味深长。“不忍听,不美听,听得胡笳野外两三声。”“不忍听,不美听,听得孤鸿天外两三声。”“不忍听,不美听,听得疏钟山外两三声。”“不忍听,不美听,听得寒砧林外两三声。”第二十一出《子母途穷》里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都由曲词推进。这组排比,慷慨悲歌,历来为人称道。
本剧后半部分,不少好戏安排在了招商店。开在官道边上的招商店,原本就是交通枢纽公共空间,唯其如此,才能安排蒋、王二人的食宿、婚配,也才能有瑞兰与父偶遇。招商店是个文化空间:剧情的交叉、人物性格的冲突、故事发展的走向,多可以绾结在这一枢纽上。第二十二出《招商谐偶》是剧作重点,是生、旦、丑三对面的好戏,与《张协状元》中生、旦、丑三小戏相比,有了很大进步。
历来对《拜月亭记》多有好评。明代曲家沈德符将其与北杂剧《西厢记》相提并论,何元朗认为其艺术成就在高明《琵琶记》之上,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则激赞其自然的艺术风格:“《拜月》曲白都近自然,委疑天工,岂曰人造。”此剧至今还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这就是戏剧工作者与广大观众的最好口碑了。
暖红室刻本《杀狗记》插图之《月真买狗》
排在“四大南戏”之末的《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永乐大典·戏文七》著录,《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录作“杀狗劝夫”,《九宫正始》题《杀狗记》,注明“元传奇”。
该戏一般认为作者是明初人徐畛。今存六十种曲本《杀狗记》,是冯梦龙等的改订本。《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五出[排歌]介绍的剧目中有“杀狗劝夫婿”,可见宋元早有古本,是世代积累型的剧本。莆仙戏尚存《杀狗》剧目。
此剧表现因酒引起的家庭纠纷:好酒的孙华与酒肉朋友柳隆卿、胡子传结拜兄弟,反将胞弟孙荣逐出家门。孙华妻杨月真为了劝说夫婿,遂从邻家买狗杀死,披上人衣放后门口充当人尸,让孙华请柳、胡帮助移尸灭迹,二人皆推托不来。这才去请孙荣。孙荣就将死狗移至别处掩埋。柳、胡向官府告发孙华杀人。杨氏在公堂上说出真相,使柳、胡暴露了真面目。兄弟俩重归于好。
纵观全剧,一个“酒”字贯穿始终。故此剧主题可归纳为“酒祸”二字。本剧伊始,孙华设“结义酒”与柳、胡结拜;孙华听信谗言把弟弟赶出家门,三人去吃“庆功酒”;时值寒食清明,三人又喝“节酒”;最后孙华、孙荣重归于好,柳、胡又要办“和顺酒”。他们真所谓“酒肉朋友”。
第三出《蒋园结义》上半段是专为净丑安排的科诨戏:两人早到了,等不及结义仪式开始,就偷起酒来,一人偷喝,一人望风。后面喝清明节酒时,两人又偷了一回酒。《张协状元》里也有净丑偷酒表演,此一脉相承。
《杀狗记》是一部寓教于乐的戏,揭示人生至理:交友要谨慎。这场闹剧因为有社会基础,所以能得到大众共鸣,使它能跻身于“四大南戏”的行列。
作者简介:
叶长海,1944年生,浙江永嘉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戏剧学史稿》《曲学与戏剧学》《王骥德〈曲律〉研究》《汤学刍议》《读书谈艺》等。曾获首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1984年)、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年)、首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1999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