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出版社(2021年)
在汪曾祺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故乡的元宵》犹如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卷,以细腻而温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江苏高邮)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和独特风情,勾起了读者对传统节日的美好向往,也唤醒了人们心中那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文章开篇,汪曾祺先生便直言不讳地说:“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然而,正是这种“不热闹”,反倒成就了它与众不同的韵味。他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去堆砌节日的繁华,而是以平实的语言,从点点滴滴的细节入手,如:“不很多的花纸灯笼,都是纸的。”“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朴素而温馨的小镇,亲见那些简单却充满童趣的灯笼。
汪曾祺先生对于故乡元宵的描写,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形式和活动,更深入到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他写人们在节日里的忙碌与喜悦,写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写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吆喝声,“炒白果的在街头扯上嗓子喊:‘阿要白果树板?’”看似琐碎的细节,却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人情的深深怀念。透过他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烟火气,以及人与人之间质朴纯真的情感。
文中对各种民俗活动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看围屏”这一习俗,在他的笔下充满了神秘和期待,“八张屏,有八出戏,排成一长溜儿,彩墨画得挺漂亮”。还有“送麒麟”,“麒麟送子,象征天下皆春,兆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是节日的点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故乡人民的精神寄托。
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故乡的元宵是有味道的。那味道不仅来自于各种美食,如“炒米团,炒花生,还有芝麻糖”,更来自于岁月的沉淀和故乡的情怀。他用味觉的记忆,串联起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能品尝到那熟悉的味道,感受到那份温暖和亲切。
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也隐隐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和习俗或许正在逐渐消失。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写道:“现在,每年的元宵,我们那里的孩子还会打灯笼吗?”这种对传统文化流失的担忧,令人深思。
《故乡的元宵》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温情的散文,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元宵佳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对故乡的挚爱与深情。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不仅领略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更读懂了那份对传统、对家园的坚守和珍惜。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心中那片关于故乡的角落,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重新找回那份宁静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