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新生,多学科团队为脐膨出婴儿打开生命之门

新京报 2025-02-14 10:20:57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小儿外科等多学科协作,成功为一名刚出生的女婴实施了高难度的巨型脐膨出修补术及肠旋转不良矫正术,术后患儿恢复良好。

紧张的分娩

在湘雅医院的产科病房里,代女士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手轻轻抚摸着隆起的腹部。她已经与腹中的宝宝相伴了37周,但这个过程并不算顺利。

早在20周的一次产检中,医生发现了胎儿患有脐膨出——一种先天性结构缺陷,这意味着她的宝宝一出生就将面临一场生命考验。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脐膨出是一种胎儿腹壁发育障碍导致的畸形,腹腔脏器通过脐部缺损突出体外,表面仅覆盖一层薄薄的膜。如果不及时处理,膨出的脏器可能感染甚至破裂,危及生命。随着孕周的增加,脐膨出可能会对胎儿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幸运的是,在湘雅医院,一个由产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及手术室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各科室的专家都参与了讨论。“我们需要在胎儿娩出后立即进行手术,这是最安全的方式。”小儿外科副教授朱勤在会诊时说。他的团队在宰红艳主任的指导下,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经过综合评估,医院决定进行产时手术:在产科医生为代女士实施剖宫产术后,立即对新生儿进行脐膨出修补术。这种手术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患儿的风险。

2月7日,代女士被推进手术室。麻醉科医生为她实施了麻醉,产科医生迅速开始了剖宫产术。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名重3040克的女婴诞生了。

然而,战斗才刚刚开始。婴儿的脐带根部明显膨出,肝脏和肠管清晰可见。朱勤和他的团队立刻接手,开始了脐膨出修补术。

与时间赛跑

手术室内,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每一秒都关乎着这个幼小生命的存续。朱勤站在手术台前,目光专注而坚定。他的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

当婴儿被放置在手术台上时,朱勤迅速评估了情况。婴儿的脐带根部明显膨出,形成一个约7×7×4厘米的肿块,肝脏和肠管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黄色膜状物。这是脐膨出的典型表现。

“膨出的脏器必须尽快还纳,否则膜状物一旦破裂,感染风险将急剧增加。”朱勤对团队说。

手术开始了。朱勤先沿腹壁和脐带根部切除了相关的脐带组织,随后进行了腹腔探查。就在这时,团队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婴儿同时患有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这是一种常见的伴随畸形,意味着肠道的位置异常,可能导致肠梗阻甚至坏死。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朱勤没有丝毫犹豫。他迅速制定了新的手术方案:先将肠道复位,再将膨出的脏器还纳回腹腔,最后对缺损的脐部进行精细修补。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和速度,因为婴儿的腹腔空间有限,任何延误都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我们必须快,但不能出错。”朱勤说。他的双手在婴儿娇小的身体上灵活操作,团队成员默契配合,麻醉师密切关注着婴儿的生命体征,护士则迅速递上所需器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手术室内只有仪器的滴答声和医生们简短的交流声。终于,膨出的脏器被成功还纳,肠道复位完成,脐部的缺损也得到了精细修补。

朱勤抬头看了一眼监护仪——婴儿的生命体征平稳。

医生呼吁重视产检

朱勤介绍,随着产检精度的提升,新生儿的很多问题在产检时都可以被发现。生产前,医生也会及时为患儿制定治疗方案。

产时手术,一般是指胎儿娩出过程中及胎儿娩出后,立即对出生缺陷儿进行的矫正手术,这种手术方式具有特有的优势。与传统的新生儿外科手术相比,产时手术能够更早地对先天性畸形疾病进行处理,有效降低新生儿在术中及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还能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中断先天性畸形儿病理状态的恶化进程。

对于脐膨出患儿,在其出生后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有利于减少患儿啼哭引起的气体吸入,且有利于降低腹压,从而减少膨出脏器的体积,利于膨出的脏器还纳,减少因腹压过高导致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发生率。

朱勤呼吁,广大孕产妇要重视产前检查,如产前超声等检查手段能够及时发现患儿存在的各种先天性结构畸形,不仅能让医生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也能减少患儿出生后面临的各种风险,降低治疗难度。

新京报记者吴梦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