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妙瓦底武装承诺释放7000人,诱骗王星的电诈分子全部落网
泰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普坦的一纸声明,让缅甸妙瓦底这个“电诈地狱”再次成为焦点。
2月12日,泰方宣布已接收首批261名跨国电诈受害者,并预计缅甸将移交约7000人。
与此同时,曾引发国际震动的“王星被诱骗案”涉案团伙全数落网,泰缅警方联合斩断犯罪链条。
看似大快人心的进展背后,是多方势力的博弈与妥协,而这场“放人”大戏,究竟是电诈保护伞的溃败,还是新一轮周旋的开始?
妙瓦底电诈园区的猖獗,离不开地方武装的“保驾护航”。克伦边防军等势力长期以“保护费”为生,形成“以兵护诈、以诈养兵”的畸形生态。
例如,克伦边防军头目苏奇督控制的KK园区,年诈骗金额高达数十亿,园区内酷刑、人口贩卖、器官交易等罪行触目惊心。
然而,当泰国联合中国发起“海鸥2024”行动,并祭出断网、断电、断油的“杀招”,武装势力终于意识到:命没了,钱再多也是废纸。
此次释放7000人,更像是权衡利弊后的“断尾求生”。
中国演员王星从被骗至妙瓦底到获救,暴露了泰国作为电诈中转站的灰色角色。
诈骗集团通过泰国边境将受害者贩运至缅甸,而泰方长期被质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直到王星事件重创泰国旅游业(预估损失超10亿人民币),泰政府才紧急表态,联合中缅捣毁涉案团伙。
这种“舆论倒逼执法”的模式,虽显讽刺,却也凸显了电诈产业链与地缘政治的复杂勾连。
妙瓦底武装此次“服软”,直接诱因是泰国宣布通缉苏奇督等核心头目,而中国主导的湄公河联合反诈行动进一步施压。
但需警惕的是,释放人员可能仅是“弃子”——交出底层马仔保全核心利益,是电诈集团的惯用套路。
例如,缅北果敢“四大家族”覆灭后,残余势力便流窜至妙瓦底,如今历史可能重演。
更关键的是,克伦边防军仍控制着妙瓦底,若不清算其“保护伞”职能,电诈园区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泰国强调“无权跨境执法”,缅甸军政府与地方武装的角力也未停歇,而中方的“高压打击”虽成效显著,但需长期应对犯罪转移风险(如电诈向柬埔寨、菲律宾扩散)。
此次移交若止于“交人”,不铲除武装势力与电诈的利益链条,妙瓦底仍会是“犯罪天堂”。
放7000人,抓几个头目,不过是电诈帝国崩塌的序幕。真正的胜利,要看妙瓦底的高墙电网是否被推倒,克伦边防军的枪口是否调转方向。
这场博弈中,国际社会不能止步于“阶段性成果”,而要追问:下一个“妙瓦底”,会在哪里萌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