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本该是世间最亲密的关系,却在遗产分割面前,上演了一幕幕亲情与现实的博弈。是血脉相连的至亲,还是利益纠葛的对手?当亲情遭遇现实,我们该如何平衡爱与责任,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守护最珍贵的情感?此类案件的妥善处理,也彰显了法院在调整家庭关系、维护社会公序良俗中的价值导向。
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副庭长王宏霞审理的这起案件中,原告被告分别为被继承人的五个子女和代位继承人孙子,因母亲生前与大女儿共同生活,大女儿便将母亲的名字加到了自己的房屋产权证上。母亲去世后,兄弟姐妹之间针对该房屋中属于母亲的份额继承问题产生了矛盾,先后三次对簿公堂,关系逐渐恶化。
调解中,各兄弟姐妹针锋相对,大哥称自己生活困难,按照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当予以照顾的原则,自己应当适当多分。小弟的妻子则态度强硬、分毫不让,甚至中途反悔,打乱调解进程。其他兄弟姐妹也各抒己见,希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面对至亲之间的剑拔弩张,王宏霞在释明相关法律规定的同时尝试以情动人,她引导大家回忆过往的点滴与情谊,将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与其他人分开,“背对背”进行调解。最终,通过王宏霞刚柔并济的真诚调解,各方达成一致意见,考虑到大女儿的家庭生活并不宽裕,对于生活困难的大哥,提前支付补偿款,其他兄弟姐妹的则延缓一年支付。
案件调解结束后,王宏霞前往大女儿家中回访,大女儿夫妻两人哽咽着对她表示了感谢,称赞她为“小身材,大能量”,不仅化解了他们家长达五年的矛盾纠纷,让大家的生活重归宁静,还让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缓和。
王宏霞表示,在家事纠纷中,通过法院的引导,让各方当事人顾念亲情、相互宽容,最终能够放下心结化解矛盾,是让她特别有获得感的事。希望能够通过司法指引,情理法相融的工作方法,推动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家风,让法治温度真正浸润每个家庭。
来源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
文字:何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