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舞龙表演。
2月12日,仪陇县三蛟镇兴隆农村社区,长长的街道上,人们正享受灯席美味。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琴/文梁洪源/图
大红灯笼沿街高挂、舞龙舞狮祈祷福瑞、烟花爆竹声声入耳、八仙桌前静待亲朋……在仪陇县三蛟镇,每年元宵佳节的庆典总是热闹非凡,独属小镇的吃灯席总会吸引不少游客前往体验。在这里,吃灯席和舞龙狮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已传承数百年。
2月12日,记者走进仪陇县三蛟镇,实地感受当地热闹的节日氛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1.龙狮欢腾闹元宵节日氛围感拉满
“舞龙舞狮要来我们家了,赶快把鞭炮准备好……”2月12日中午1点过,在三蛟镇兴隆农村社区檬子南街,50岁的李素荣一边朝着街巷张望一边对她的丈夫说道。不一会儿,舞龙舞狮队就朝着她家走来:一红一黄两只“狮子”喜庆吉祥,身后长长的舞龙队舞动“龙身”上下翻腾。舞龙队后,还有喜气洋洋的腰鼓队。他们所到之处热闹非凡,不少当地群众和游客自发跟着队伍前行,节日氛围也在这人声鼎沸中推向高潮。
在兴隆场,元宵节的舞龙舞狮民俗踏街活动是节日的重头戏之一,舞龙舞狮队每到一户人家,都会进屋绕一圈,寓意来年平安喜乐、四季发财。每到这时,主人家要么放鞭炮迎接,要么象征性给一个红包。简单热闹的仪式,饱含着当地群众朴素真挚的愿望。
在檬子南街,92岁的魏保生看着舞龙舞狮队经过自家门前笑意盈盈。“我舞了大半辈子的‘龙’,而且还舞的是‘龙头’。”魏保生曾是当地的舞龙者,足足舞了60多年的“龙”。谈及自己的舞龙经历,魏保生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
“每次舞龙队都会从上街头舞到下街尾,最后来到小镇广场上,进行舞龙烧花表演。”魏保生回忆道,七八里远的乡亲都会早早吃了晚饭,成群结队地来看热闹,“随着密集的鞭炮声响起,舞龙者双手高举‘龙身’,快速地舞动着,人们在旁边不断地烧烟花,将焰火冲向‘龙身’,以此凸显热闹喜庆,寓意日子红红火火。”
三蛟镇副镇长毛军介绍,三蛟镇地处高山,十年九旱,明末清初,一群身怀舞龙技艺、客居而来的拓荒者,会在一些特殊的节庆、时令舞龙,祈祷风调雨顺、仓满殷实。到清末,当地已是仪陇著名的舞龙之乡,形成了“七八岁孩子玩‘草龙’,十五六岁少年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的盛景。
2.品尝独特灯席爱在美食中流淌
“你屋里煮了些啥子菜?”
“蒸菜已经蒸在锅里了,炖的鸭子在灶上,晚上再煮个鱼,切几盘腊肉。”
……
12日下午3点,三蛟镇兴隆农村社区群众李素荣和邻居一边忙着准备晚上的宴席一边笑着聊天。“我家今天要摆三桌,邀请的亲朋好友已经陆续到了。今晚这餐可以说是我们春节里最重要的一餐。”李素荣说。
让李素荣如此重视的晚餐就是兴隆场远近闻名的灯席。元宵节这一天,距离县城60多公里的小镇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沿街摆放着八仙桌,四处弥漫着食物的香气。
晚上7点,夜幕降临,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有的人家还挂满了彩灯。大家自发地将饭桌摆在街道一旁,无论远近亲疏,家家户户的饭桌都相邻而摆。随着一盘盘美味佳肴端上桌,亲朋好友也请上座,热热闹闹的吃灯席就开始了。今年元宵节,三蛟镇共摆了260桌灯席。
“以往,家家户户将酒席摆在大街上,是为了邀亲朋好友举杯同庆丰收。”今年69岁的胡胜彬在兴隆场长大,吃灯席的习俗他从小就经历,现在他成了当地的民俗传承人。
“明末清初时,物质条件落后,每到丰收之时,你家出个菜,我家出个汤,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庆祝一下,顺便改善一下伙食。随着时代进步,物质生活的改善,吃灯席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最初的庆丰收逐渐演变成联谊聚餐,旨在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会和谐。现在,很多家庭都借吃灯席的机会团圆,并招待重要客人。”胡胜彬说。
“对我们来说,吃灯席就是春节最重要的仪式感。”59岁的魏立志告诉记者,今年他家一共摆了10桌灯席,不仅邀请了亲朋好友,还请了周围的孤寡老人。
夜幕中,孩童嬉戏于热闹的庆祝队伍中,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舞龙舞狮表演,品尝灯席盛宴,古老的民俗在此刻迸发出年轻的生命力。也许在孩子们心里,这就是新年的模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