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无人机为何打不完?3500架中国无人机到货:俄发现要坏大事了

古史国际文明 2024-09-05 17:52:43

“天天见,天天打”,这不是什么网络流行语,而是俄乌战场上俄罗斯士兵的真实写照,只不过他们面对的不是乌克兰士兵,而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无人机——这些被戏称为“会飞的AK”的小东西,已经成为了这场冲突中最令人胆寒的杀戮机器。

俄罗斯国防部不是没想过解决这个“心头大患”。2万多架无人机被击落的数据摆在那里,足以说明俄军在反制无人机方面投入的巨大资源。

各种型号的电子战系统、高射炮、甚至是霰弹枪都被搬上了战场,试图将这些烦人的“小强”扼杀在摇篮里。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一记耳光——乌军无人机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根本不见少。

是俄罗斯的武器不行?还是他们的士兵太拉胯?都不是!问题的根源,在于乌克兰无人机背后,隐藏着一盘足以改变战争规则的大棋。

在很多人眼里,乌克兰只是一个缺乏重武器的“弱鸡”,要不是靠着西方的援助,早就被俄罗斯“平推”了。可就是这样一个“弱鸡”,却硬生生地在无人机领域玩出了“花”。

首先,乌克兰自己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别看乌克兰的军工企业在这场冲突中损失惨重,但他们在无人机领域的底子还在。

据公开信息显示,乌克兰每年可以生产大约100万架无人机,其中大部分是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的四轴微型无人机。这些“小家伙”虽然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却在战场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侦察、喊话、投掷手榴弹……这些原本由士兵完成的任务,现在都可以交给无人机来处理,不仅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还极大地提升了作战效率。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家伙”造价低廉,就算被击落了也不心疼,可以快速补充。这就形成了一种“以量取胜”的战术优势,让俄军疲于应对。

其次,来自西方的援助是乌克兰无人机的重要来源。北约国家提供给乌克兰的不只是“毒刺”、“标枪”这些“明星武器”,还有大量先进的无人机系统。

比如美国的“弹簧刀”巡飞弹、土耳其的“旗手”TB2无人机,都曾在战场上取得过不俗的战绩。

此外,西方国家还通过各种渠道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无人机零部件和技术支持,帮助乌克兰提升自身的无人机生产能力。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武装到牙齿”,绝不给俄罗斯留任何机会。

最后,也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点,就是中国市场的存在。你没听错,就是那个以“物美价廉”著称的中国市场。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民用无人机生产国和出口国,大疆、小米等品牌更是享誉全球。

而这些原本用于航拍、农业植保的民用无人机,却在乌克兰人的手中变成了致命的武器。通过简单的改装,这些民用无人机就可以携带手榴弹、迫击炮弹等武器,对敌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改装后的无人机,在性能上竟然丝毫不逊色于一些军用无人机。

有了强大的“后勤保障”,乌克兰自然不会浪费这些“宝贝疙瘩”。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充分发挥了无人机的灵活性,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作战模式,让“战斗民族”吃尽了苦头。

首先,是“无人机海”战术。想象一下,当数以百计的无人机黑压压地从天边飞来,你将会作何感想?恐惧、绝望、还是束手无策?这就是乌克兰“无人机海”战术的威力所在。

利用数量优势,乌克兰可以对俄军目标进行饱和攻击,即使俄军的防空系统再先进,也不可能完全拦截所有目标。这种战术不仅可以有效消耗俄军的防空力量,还可以对俄军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次,是基于商用无人机的“魔改”。乌克兰人把“改装”玩到了极致。他们把从中国市场淘来的商用无人机进行各种“魔改”,有的被改装成了自杀式无人机,有的被改装成了精确制导武器,甚至还有的被改装成了移动的“迫击炮”。

这些改装后的无人机,虽然看起来“简陋”,但却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在乌克兰人看来,战争不是选美比赛,实用才是王道。

最后,是与西方情报系统的高度融合。现代战争,打的就是信息战。乌克兰在这方面得到了西方国家的鼎力支持。通过与西方国家的情报系统进行共享,乌克兰可以实时掌握俄军的动向,从而提前部署无人机进行伏击,打“时间差”、打“信息差”,让俄军防不胜防。

面对乌克兰层出不穷的无人机战术,俄罗斯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试图建立起一张难以理解的“反无人机网络”,但结果却差强人意。

首先,是电子战系统的“水土不服”。俄罗斯号称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电子战系统,但在乌克兰战场上,这些“宝贝疙瘩”却频频“掉链子”。

为什么?因为乌克兰使用的很多无人机都是来自中国的商用无人机,这些无人机使用的通信协议和俄罗斯军队使用的完全不同,导致俄罗斯的电子战系统难以识别和干扰。

这就好比是用杀虫剂去杀蟑螂,结果却发现蟑螂已经进化出了抗药性,白费力气不说,还暴露了自己的底牌。

其次,传统防空系统“力不从心”。 俄罗斯军队装备了 S-400、"铠甲" 等先进的防空系统,这些系统在对付传统的飞机、导弹等目标时可谓是“得心应手”,但面对“小、快、灵”的无人机,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一方面,这些防空系统的雷达很难捕捉到体积小巧的无人机;另一方面,这些系统的导弹动辄数十万美元一枚,用来打价值几千美元的无人机,怎么算都是一笔“亏本买卖”。

这就导致俄罗斯的防空系统在面对“无人机蜂群”时,往往会陷入“打得起、打不着、打不起”的尴尬境地。

最后,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先天不足”。 现代战争,信息就是生命线。 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然而,在这场冲突中,俄罗斯军队在信息化作战方面的表现却远不如人意。 由于缺乏有效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俄罗斯军队难以对乌克兰的无人机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拦截,往往是在损失惨重之后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遭到了攻击。

乌克兰无人机“打不完”的现象,绝非偶然,它是“非对称作战”理念的生动体现。 面对军事实力强大的俄罗斯,乌克兰深知硬碰硬只会自取灭亡,因此他们选择了“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策略,将无人机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武器发挥到了极致。

“非对称作战”,说白了就是“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不追求“以力服人”,而是“以巧取胜”。

乌克兰利用西方国家提供的资金、技术和情报支持,将自己打造成了一只“刺猬”,让俄罗斯这只“北极熊”无从下口。

这种“非对称作战”模式,不仅让乌克兰在战场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以弱胜强”的可能性。

俄乌冲突,是21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烈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它不仅改写了地缘政治格局,也为未来战争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 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无人机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战场上,无人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首先,低成本、小型化、智能化的武器装备将成为主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大、上”的武器装备不再是强国的专利。 像无人机这样低成本、小型化、智能化的武器装备,将越来越受到中小国家的青睐。 它们可以有效地弥补中小国家在常规军事力量上的不足,提高其在地区冲突中的博弈能力。

其次,科技创新和战术创新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它们。 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军队就充分发挥了“小米加步枪”的精神,用有限的资源打出了“花样百出”的战术战法,给俄罗斯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这也提醒我们,在未来的战争中,仅仅依靠传统的军事思维和作战模式是不够的,必须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战术创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非对称作战”将成为常态化的作战模式。 在未来世界,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将会更加复杂,大国与大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甚至是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之间都有可能爆发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非对称作战”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作战模式。 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新型作战模式,将是各国军队面临的共同挑战。

俄乌冲突还在继续,但无人机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开来。 这场冲突,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科技实力、意志力和战略眼光的比拼。

它深刻地警示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阅读:252
评论列表
  • 2024-09-05 21:05

    傻子媒体,这种无人机根本不会出口。用来拍风景那种可以

古史国际文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