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真的能通过IQ测出来吗?
Jacques Grégoire
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心理学与教育科学学院名誉教授
尽管我们很可能已对“智力”非常熟悉,但实际上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说到智力,就不得不提到智商。“智商”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于1911年前后提出来,英文简称是“IQ”。智商测验一直被视为评估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但其准确性和实际意义却引发了广泛讨论。智商测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准确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智商测试结果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智商并非智力的绝对衡量标准。实际上,它仅提供了一种相对的评估,存在固有的误差,并且只能覆盖智力的某些方面,同时还伴随着不确定性。
智商低于70分并不直接等同于智力残疾。应结合其他测试和检查,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以获得更深入的见解。
作为一种临床工具,智商测试主要用于评估颅脑外伤对大脑功能的影响,或监测因衰老而引起的认知功能衰退。
智商的测量与个人的教育背景、社会环境和家庭文化息息相关,因为智力的发展与这些因素密不可分。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平均智商曾显著提高,但进入21世纪后增长趋势趋于平稳,这可能预示着人类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了某种极限。
智商测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得出最终结果,并据此评估个人的智力水平。受测者将在心理学专家的引导下完成测试,并与参照人群的平均分(通常定为100分)进行对比。然而,智商测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准确衡量一个人的智力?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的名誉教授、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领域的专家Jacques Grégoire对围绕智商测试的一些普遍误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01
智商是衡量智力的绝对标准——错误
智商(IQ)常被视作衡量智力的客观尺度,然而,这一观点并不完全准确。智力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真的能够被量化吗?自20世纪初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深化对智力结构的理解,并据此开发了一系列主要的评估工具,用以考察智力的不同维度——包括语言能力、视觉空间能力、工作记忆等。智商测试便是基于这些评估结果来衡量个体的智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智商测试结果只是一个估算,本质上只是一个相对指标,它反映的是个人在所属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该群体的平均分被设定为100分。此外,正如心理学,乃至其他科学领域中的任何测量手段一样,智商测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因此,在公布智商分数时,通常会附带一个置信区间,如正负5分。
此外,智商测试的结果也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包括测试环境、测试目的、有意或无意的错误等。因此,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测试人员才能对测试结果进行准确分析。没有专业的解释,单纯的智商分数并无实际意义。
02
智商较低等于智力残疾——不确定
智商的计算方式基于正态分布,有大约68%的人口都位于平均值上下的一个标准差范围内(即85至115分)。因此,分数低于100分并不意味着智力残疾。
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分数低于平均值两个标准差(即低于70分)时,可以视为智力残疾。但即便如此,单一的智商分数也不足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必须结合其他测试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
图片来源:PI France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智商测试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疲劳、服药情况或心理状态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人表现。这表明智商测试并非始终可靠。
03
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智商——错误
智商测试本质上是一种临床工具,旨在实现特定的诊断和评估:如诊断精神障碍、评估颅脑损伤后的脑部功能、监测因衰老而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等。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智商测试可能对某些情况有所帮助,也可能毫无助益,但它本身并不是终极目标。有些人出于好奇或虚荣心,希望了解自己的智商,期待得到一个鹤立鸡群的高分数。然而,这样的分数真的具有实际意义吗?即便是在职场或学校中,智商分数也不足以预测一个人的未来发展。相较于单一的智商指标,其他评估手段可能更具参考价值,例如考试成绩、竞赛表现或专业技能测试的结果。智商测试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绝对标准,这并非它的设计初衷和目的。04
智商测试结果显示,男女之间存在差异——正确
大约四十年前,智商测试结果的确揭示了男女之间的差异:例如,女孩的视觉空间功能(即将二维物体在脑海中转化为三维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在语言任务上则表现较为出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差异已经不复存在。这表明,性别并不能够决定智力表现,也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支持性别在智力上的定向差异。另一方面,在某些领域,如感知速度——即识别微小差异的能力——女孩的表现普遍优于男孩,这一点从四十年前至今并未改变。
05
法国人的平均智商高于美国人——不确定
智商测试的根本目的在于将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们所属的群体(如同胞)进行比较。将两个不同的群体进行比较毫无意义,因为目前并不存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工具。历史上,曾有人尝试开发一些脱离文化背景的智商测试,希望摆脱本国文化对智商的影响。然而,这样的尝试根本是无稽之谈——智力的发展与文化密不可分。
智力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有时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显现出来。以如下练习为例:参与者需要记住一串数字,然后将其反向重组。这看似是一个完全不受文化影响的练习,然而,先前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个国家在这项练习上的表现明显不如其他西方国家——那就是立陶宛。究其原因,立陶宛语中绝大多数数字都由两个或三个音节组成。工作记忆的存储容量与需要记忆的单词长度有关,而立陶宛语的单词长度通常比其他语言更长。因此,许多看似普遍适用的问题实际上却反映出国与国之间的巨大差异。这就是为什么相关智力测试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但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工作量。
06
智商还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正确
智力虽然有遗传的成分,但只有在有利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都对个体智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智商的衡量不可能脱离教育、社会,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智力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这一说法可能看似不公,但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现象:顶尖运动员的子女往往运动细胞更为发达,专业音乐家的子女亦是如此。
07
法国的平均智商近年有所下降——错误
依托精密的统计模型,我们可以比较代际智商变化。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国家的民众在长达数十年间经历了智商的显著提升,这一现象被称为“弗林效应”。然而,进入21世纪后,一些发达国家的智商增长趋势基本停滞,甚至放缓,但并非如某些证据不足的研究所声称的出现了下降。
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虽然没有绝对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二战后生活条件的改善可能助推了智商的增长:如死亡率和儿童疾病减少、教育机会增加、生活水平提升等。而近年来,我们的平均智商可能正在接近某种极限。毕竟,人类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某种极限,不是吗?
举例而言,在1896年的奥运会上,百米赛跑的冠军成绩为12秒。自此,这一纪录不断被刷新。但人类能否在7秒或5秒内完成百米赛跑呢?显然,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个极限,人类的速度也必有其不可逾越的边界,人类的智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
Bastien Contreras
编辑
Meister 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