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辽金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是我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继承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中亚以及北方草原地区佛教造像的特点,结合自身特点发展演变而成。辽金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是我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在对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对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造型和分类进行系统研究,结合辽金时期佛教造像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在造型、分类上的具体表现来说明,其对中国古代佛像艺术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前言宗教艺术的繁荣。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原本就拥有较为发达的宗教文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契丹、女真等民族在中原王朝统治时期,统治者出于政治因素,将中原地区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引入本民族文化体系之中,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本民族宗教艺术的发展。
在辽金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力度的不断增强,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受到了中原地区宗教文化的影响。在契丹、女真等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虽然不是正统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其所具有的深刻宗教意义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辽朝到金朝,这两个王朝虽然都曾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由于中原王朝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力度不断增强,这两个政权也逐渐由原先游牧民族建立政权转变为农耕民族建立政权。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形成正统文化体系,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却都受到了中原王朝宗教文化影响。
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背景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佛教艺术作品,如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而其中佛教造像是佛教艺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佛教在我国传播的重要媒介。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佛像艺术也逐渐地向我国北方地区扩散,而辽金时期正是我国古代佛像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辽金时期,在政治上辽政权与北宋政权相对峙,这就使辽国统治者深刻认识到佛教对于加强统治者自身统治的重要性。 在经济上,辽王朝经济繁荣发展,辽朝的统治者将大量的财富都用于修建佛寺,为其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辽王朝对北方草原地区采取了和中原王朝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这种统治方式的不同就导致了两个地区文化发展上存在一定差异。
这种差异使辽金时期在佛像艺术方面也表现出很大不同。从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造型和分类来看,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而北方草原地区则受当地民族文化影响较大。这就使得辽金时期的佛像艺术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
在造像方式上,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更多地表现为佛像塑造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在分类上,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主要以供养人为主,这也是当时统治者提倡佛教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整体上来看,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辽金时期佛教造像的发展概况辽金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佛像艺术与其他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现存的佛教造像资料来看,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繁荣,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题材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辽金时期的佛像主要以北方草原地区的佛像为主,北方草原地区以辽代为中心,这里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辽代佛教造像也因此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随着辽代经济的发展以及辽金统治者对佛教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辽金时期佛像艺术也有了明显进步。
这一时期的佛像艺术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造型上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 二是在题材上由佛教故事题材向人物题材不断发展;三是在技法上由传统技法向现代技法不断发展。
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造型严谨,工艺精湛,线条流畅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当时经济发展和统治者重视佛教有着重要关系。
辽代统治者对于佛教非常重视,在辽代皇帝即位后就会开始修建佛塔、开凿石窟。而辽金统治者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护其统治,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造佛塔、开凿石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双重原因促使了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发展和繁荣。
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在继承了唐代佛教造像艺术传统的同时又结合了当地民族特色和北方草原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特点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辽金时期造像艺术对中国古代佛像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辽金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是在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其不仅在造型和题材上具有一定的特征,而且在分类上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佛教造像艺术风格上,辽代佛像具有明显的契丹民族特色。契丹人在文化上继承了之前各代游牧民族的特点,是一个崇尚武力和尚武精神的民族。辽代佛头多为圆颅丰颊,面部丰满圆润,眉骨高凸,眼窝深凹,鼻梁高挺。这种脸形具有一种原始的粗犷感,这也是契丹人性格和审美的体现。辽代造像中佛像、菩萨像以及佛陀像都具有明显的契丹民族特色。辽代菩萨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丰满的肉髻,二是圆睁的双眼,三是微张的双唇。
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对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期间,中国佛像艺术经历了一次的发展和革新,从唐代佛像艺术的发展到辽金时期佛像艺术的发展,其佛教造像艺术在造型、分类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佛教造像艺术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在辽金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辽金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在造型方面有了更多的创新,除了继承了唐代佛像的造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特点。从辽代佛像艺术发展趋势来看,其宗教与世俗相结合、以世俗为主、注重神像等特点明显。
辽代的佛教造像是继承了汉地和契丹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吸收了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辽代造像不仅具有中原地区的汉族特色,而且又具有契丹民族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它既有汉地信仰又有契丹民族信仰,这种宗教思想和民族文化上的结合也是辽代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特点在辽代晚期佛教造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辽代晚期的大同云冈石窟中就有大量以佛传故事为题材的石窟作品。
这种中国化倾向主要体现在辽代佛像造型中对唐代佛像造型的继承上,同时也表现在辽金时期佛像造型上对印度、中亚以及北方草原地区佛教造像造型的借鉴上。 这一倾向表现在辽金时期佛像艺术中对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世俗化倾向的继承上,也表现在辽代和金代佛像艺术中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上。
结语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受其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辽金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虽然在风格上有所变化,但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和艺术特征,却是我国古代佛像艺术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 辽金时期佛教造像艺术所体现出来的宗教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对我国古代佛像艺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彦春:《中国佛教艺术》,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中国佛教二十诸天图像研究[D]. 张聪.南京艺术学院,2018
[3] 辽代佛教寺院的营建与空间布局[D]. 李若水.清华大学,2015
[4]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D]. 徐英.中央民族大学,2006
[5] 金代建筑细部装饰研究综述[J]. 邓博妍.大众文艺,2021(18)
[6] 无名匠人的天才创造 易县罗汉像与《药师经变图》:乱世流离伤心史[J]. 韧雾.国家人文历史,2021(02)
[7] 独乐寺塑像艺术特点之我见[J]. 卢蓬蓬.中国民族博览,2020(08)
[8] 辽代佛教造像的民族风格研究[J]. 杨俊芳.美术大观,2019(08)
唵嘛呢叭咪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