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周总理曾经透露,主席最怀念的,是在长征期间吃到的红烧肉。1956年周总理在一次会议结束后,总觉得有一个人的面很熟悉,但又想不起来到底是谁。正当他疑惑间,主席带着一位特殊的客人找到他,开心地对他说:“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周总理没明白这个老班长到底是何方神圣,毛主席又提示了一下,那就是大别山上的“一杆旗”,周总理才恍然大悟!
这个老班长就是长征时负责毛主席饮食的炊事班班长李开文,为何连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对他礼遇有加,这就要从红军万里长征开始说起了。
为红军保驾护航
记得小学的语文书里有一篇名为《金色的鱼钩》的文章,文章讲述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炊事班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名老班长,他为了照顾好年纪最小的战士,把唯一的棉衣给小战士穿,自己舍不得吃东西,最后在饥寒交迫中牺牲了。
在和平年代,厨子是最不用愁食物的,但在那个艰难的红色岁月中,死亡率最高的,就是炊事班,比冲锋在前的先锋队更加危险,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当年红军从赣南苏区撤离时,部队的规模大概是10万人,当他们到达陕北时,却仅仅剩下不到一万人,伤亡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而这10万人中,战斗部队的占比达到了85%,这个比重是偏高的,除了战斗部队外,还有一万多名负责转移物资的挑夫,而真正负责后勤的医生护士、厨师的数量非常稀少,而这一部分人的伤亡率,却是最高的。
炊事班身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因为他们身上要背的各种锅碗瓢盆,同时还有各种沉重的米面等粮食,随随便便就达到了六、七十斤。
长征最大的困难,就是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赶路,而且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剿,他们当年走的路,以前并没有人走过,都是悬崖峭壁、沼泽湿地、高原雪山等极端的环境。在这些地方,连走路都难,而炊事班的任务就是服务好战士们,所以他们往往要提前到达目的地,做好饭,战士们吃完饭后就匆匆上路了。所以炊事班的兵,永远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年红军在长征期间,由生战斗力减员厉害,又很难补充兵源,炊事班中的适龄人,都被调入作战部队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事实上,部队为了减轻炊事班的担子,明文规定每个人最多只能挑40斤的重量,可是他们为了多挑一些东西,会把粮食藏在铜锅里,就是为了让那些挑夫能够少挑一些东西。
红军进入广西境内后,粮食早已经用完了,他们会找当地的老乡买谷子,而这些炊事兵为了碾谷子,竟然要背着一百多斤的石磨,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背着这么沉重的东西,走了上万公里路程!
有一个连队到达陕北的时候,全连战士没有一人非战斗性伤亡,但是连队的9名炊事兵却全部牺牲了,一些炊事兵在喂受伤的战士喝粥的时候,突然倒地不起,他们为了保障部队的温饱而病倒、累到,这就是残酷的战争带来的后果!
毛主席经常看着各支部队的伤亡数字,忧心忡忡,饭都吃不下。有时候连续几天都吃不了几口,警卫员和炊事班都很着急,因为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之前都先后因为肠胃问题生了一场大病,前线的战事进展得也很不顺利,可不能让他老人家再次病倒了。
过家门而不入李开文想尽办法,从老乡那里换来了一块猪肉,这是半年多来,他给毛主席做的第一顿红烧肉,但是主席一块都吃不下。因为他们刚刚进入草地几天,就面临着非常极端的天气环境。在这片广阔无垠的大湿地上,昼夜的温差很大,尤其是到了晚上,湿度太大了,到处都是水坑,很难找到搭帐篷的地方,也很难生着火,战士们已经饿了很久了。
但是李开文却总是有办法生出火来,毛主席问他是怎么做到的。李开文说,他平时在赶路的时候,遇到干一些的柴火,就捡起来,放到自己的衣服里面,用几天的时间,通过体温来烘干这些柴火。后来大家纷纷效仿,生火的效率是提升了,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李开文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身体里面藏着这么多带着湿气的东西,导致体温下降,湿气过重,所以李开文经常都是面无血色,身体都浮肿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夏天的时候,李开文的部队经过自己的老家,他甚至已经看到了自家那扇破破烂烂,但又很熟悉的大门。尽管如此,李开文还是咬着牙,只是停下来和家里人打了声招呼,不一会儿就跟着大部队继续赶路了。
后来战友们才知道,李开文的媳妇在几个月前,已经给他生下了一对双胞胎,而他还没来得及见上一面。部队走了大约有5公里左右后,李开文那只有8岁的大儿子李锦旭却光着脚追了上来,双脚都磨破了,他拉住爸爸的双手,哭着喊道:“爸,你留下住一天吧,我和妈妈都很想你!”
旁边的战友们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留下了眼泪,李开文当然想回家看看,但是他不能啊!国民党的追兵就在后面,多耽搁半个小时,也许就会有很大的风险。个人情感,在这个时候,不是他们该考虑的事情!
李开文轻轻推了儿子一把,扭头就走,他不敢回头,因为害怕被儿子看见自己的泪水,因为他怕自己也会失去勇气。
未曾想,李开文跟家人这一别,就是16年。他和红军踏上了漫漫征途,他们走过荒无人烟的荒漠,走过无边无际的大草原,那看似充满生机和火力的草绿色,实则充满了艰辛,因为他们在那里根本就找不到什么食物。
在这之后,李开文一直跟着毛主席,给主席当了十年的炊事员。红军长征结束后,李开文在延安仍旧给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做饭。
工作岗位没有变,但是他们的工作量加大了。除了要做饭外,他们还要加入到开荒的工作重去。
这个时候,李开文已经是炊事班年纪最大的“老人”了,按照部队的惯例,他只要把做饭的任务做好就行了。但是李开文闲不住,一有空就跟那群小伙子一起下地了,下雨天的时候,他还会纳草鞋。李开文的这一手手艺,就是在长征的时候练就的,他一天可以纳十几双草鞋,而且他纳的草鞋不但穿着舒服,还很结实耐用。毛主席、周恩来、陈云这些首长、部长们,这些年就没少穿他纳的鞋子。
炊事班的楷模
1942年,李开文被部队评为劳动模范,这是对他多年辛勤劳动的最高认可,而且还是毛主席亲自给他颁奖的。给主席服务了这么多年,有些人很羡慕他,认为他这份工作是值得骄傲的。但李开文说,他从来不敢骄傲,跟在主席身边这么久,他很清楚毛主席的生活作风,那就是从来不搞特殊,就算是他的子女,跟普通人也是一样的,也吃了很多的苦。
毛主席平时的工作很忙,而李开文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做饭。很多时候,饭做好了,他亲自给主席端过去,但是等了半天,主席还在工作,李开文也不敢催,只能把饭菜拿回去热一热,再端回来,经常热了好几次,饭菜都变味了,李开文很着急,饭可以重新做,但他担心毛主席经常这样不准时吃饭,对他的肠胃不好。
李开文就是这样一名炊事员,他用自己的坚守,用自己的善良勤恳,成为了毛主席、周总理口中的“好班长”。
1949年,李开文在干部学校进修了一年,中央考虑到他过去的贡献,决定给他分配一个好工作,到天津糖厂当一名副厂长。可是李开文果断地拒绝了,他认为自己没有管理这么大一个厂的能力,而且,他的心里还有一个遗憾。
那就是当年长征时,自己经过家门口,连门都没有进,不是他狠心,也不是他不想家。但这件事始终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他想要回家乡,找一份普通工人的工作,当一名好丈夫,好父亲!
后来中央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副县长的工作,李开文同样拒绝了,之后毛主席也没有再强迫他,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可就在李开文回到家乡后,他才得知,当年国民党在撤退的时候,把他们的村子给烧了,妻子带着几个孩子逃难,那一对双胞胎,就这样在路上病死了!
他的妻子找他找了很多年,杳无音讯,而李开文也一直联系不上老家的人,妻子后来就改嫁了。李开文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家,他吃了很多的苦,但却没能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幸福和安稳。这也难怪后来毛主席在北京开会的时候和他重逢,感慨地说道:“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得起劳动模范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