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火山引擎在一则数据报告中的表现引发广泛关注。
国际数据公司 IDC 发布的《中国公有云大模型服务市场格局分析,1Q25》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火山引擎以 46.4% 的市场份额位居该统计维度第一,第二第三分别是百度云和阿里云。
且根据解释说明,该维度不包含出海群体使用的MaaS平台的调用量,也不包含各大模型APP上的调用量。也就是说,海外用户模型调用量及产生在C端应用上的模型调用量,都不包含在内。
而从字节系产品去年关于AI的探索进程来看,火山引擎虽然在云计算市场相对入局较晚,但火山引擎与豆包大模型深度绑定,且去年的AI to C应用中,豆包也具有影响力优势,于是火山引擎以云厂身份切入借助“豆包”提供大模型层面的服务(MaaS),这样的商业逻辑与IDC这样的统计方式一致性最高,拿下这一维度市场份额第一并不意外。
不过2025年AI战况升级,MaaS市场目前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具有类SaaS市场的特性,在高增长的趋势下,MaaS市场仍有不少变数。
01、2024年锚定MaaS,火山引擎如何把路走宽从字节布局AI的整个时间线来看,大模型时代前主要以火山引擎在云计算的发展为主脉络,大模型时代后,火山引擎和To C应用同时发力。
只不过在大模型时代前,火山引擎在云计算市场的探索确实没有太大优势。
火山引擎入局公有云市场的时间较晚,对比阿里云(2009年)和腾讯云(2013年),2021年,火山引擎进入公有云市场,彼时公有云市场已经完成分割。
而此前云计算的统计维度主要也是以IaaS、PaaS、SaaS 为主。一个老生常谈的统计结果是,根据中国信通院2024年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统计时间维度早于2024年),在中国公有云的 IaaS 和 paaS 市场,份额前六都没有火山引擎的身影(SaaS因其特性主要看整体规模)。
这些市场主要由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等互联网起家的云厂,以及华为云、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等通信起家的云厂掌握着主要的云计算市场份额。且前几年的结果都类似。
此前《新立场》的文章《火山引擎和巨量引擎,抖音最烧钱和最赚钱的业务之变》就提到:火山引擎第一个关键转折点是2022年提出的“双擎驱动”,即巨量引擎+火山引擎。而火山引擎遇到的第二个关键转折点,就是大模型时代。
在AI to C方面,字节是投放C端应用,应用热度带起大模型热度的商业模式。2024 年,豆包是下载量排名第二的AI应用,仅次于夸克。字节擅长做C端应用这毋庸置疑,且此前《新立场》的文章就曾表示过:投放是字节的基因。
在云计算方面,字节又是大模型热度带动市场对于火山引擎关注度的商业模式,其已与豆包大模型深度绑定。事实上这样结合字节独特优势的AI探索模式在以上主流云厂玩家中并不常见。
新的概念出现总是意味着市场洗牌,在火山引擎云计算基础建设仍然需进一步投入的基础上,2024年时的字节自然以MaaS(模型即服务)为关键桥梁,来同时布局AI to C和云计算。在IaaS,PaaS,SaaS已经完成市场分割的基础上,火山引擎锚定了MaaS市场。这么看来,火山引擎业务基因和布局模式本就与云厂提供MaaS服务这样的逻辑高度契合。
其中关键在于,这样的布局与“豆包”这一名字深度绑定。也就是说相比起其他云厂与自己的大模型品牌,豆包这一“品牌”本身的表现,对火山引擎的市场表现影响也较大。
豆包app端 2024 年市场表现算得上好,进而为“豆包”赢得可观的市场关注度;加之豆包大模型率先降价的策略,这些都是此次IDC数据报告中火山引擎作为云厂拿下模型调用量第一的关键因素。又因为模型调用量排名与MaaS服务排名正相关,所以这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火山引擎在整个MaaS的市场份额排名也很靠前。
不过今年这个排名可能会迎来一些变数。
此前《新立场》的文章《腾讯字节,做AI to C的两个“极端”在顶峰相遇》就提到:就在 2024 年,腾讯元宝和混元大模型可以说是在C端近乎“查无此人”,在七麦统计的各大主流应用商店端口内,字节豆包在2024年的累计下载量,至少是腾讯元宝的20倍。而到了2025年DeepSeek之后,风水轮流转,腾讯元宝和字节豆包在下载榜“顶峰相遇”。
加之去年火山引擎打响大模型价格战后,友商们也在酌情跟随,如果今年豆包app包括豆包大模型相比起元宝等AI应用、通义等AI大模型,没有过于出色的表现,火山引擎又正处于仍需投入基础建设的窗口期,整个市场Token价格策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转向。
所以,火山引擎今年是否还能以云厂商的身份蝉联MaaS平台大模型调用量市场第一,还未可知。
02、2025年MaaS市场,其他云厂如何看待?而如果要预测今年的MaaS市场情况,除了上述火山引擎自己的发展和目前的定位,更关键在于,公有云的模型调用量以及公有云的MaaS市场这些维度,其他老牌云厂是否会在今年积极补齐这一“短板”追赶火山引擎?
从MaaS市场发展进程和规模来看,事实上,2024年是AI大模型全面落地的第一年,2024年也会是 MaaS 相关统计维度在各大报告中上桌的第一年。只不过目前 MaaS 规模相比起 IaaS PaaS SaaS 算得上是“蚊子腿肉”。
根据 IDC 去年上半年的报告预测显示,2024 年 MaaS 市场规模为 5 亿元,从2024下半年模型调用量增速来看,也许实际情况更高,但最终MaaS年市场规模大概会维持在 20 亿元这个数量级。2024 年国内大模型调用量 114.2 万亿Tokens,按照豆包1.5pro32k大模型0.001元/千输出tokens来简单估算(调用量包括输入输出,输出价格比输入高,这里按照批量输出价格简单估算规模),2024年模型调用费用规模大概在一亿这个数量级。
而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报告显示,2023 年IaaS PaaS SaaS市场规模分别为 3383 亿元,598 亿元,581 亿元,MaaS 市场规模与之仍存在不小差距。
更关键在于,“公有云大模型服务调用量”这一维度如何统计也值得关注。
以SaaS市场为例,整个SaaS市场玩家以数量庞大业务类型分散的中小型SaaS服务商为主,且有的SaaS服务商的商业模式有时需要购买多个云服务厂商的产品,云厂通过给SaaS服务商提供云服务,SaaS服务商给商家提供SaaS系统,商家通过SaaS系统给终端消费者提供消费服务。在SaaS这个的生态系统中,是难以计算云厂所占据的SaaS市场份额的,这也体现在了以往的云计算报告里。
而MaaS生态模式与SaaS类似。如阿里云,不止有通义大模型系列,还有各种大模型厂商与之合作,但这些大模型厂商的基础设施服务也许并不来自于同一个云厂,当市场统计这些大模型的调用量时,是否能区分出明确属于某一云厂的调用量?这一关键问题依然存疑。
不过MaaS市场无疑会迎来一段高速增长期,之后各大老牌云厂是否会继续加码自己做MaaS这一商业模式?
《新立场》目前认为,随着DeepSeek爆火将模型训练成本拉到新低,各大云厂和C端应用接入DeepSeek,以及Manus爆火带起的Agent热度。在传说中的AGI出现之前,大模型厂商自己给下游客户/开发者/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垂直。
垂直大模型服务意味着要落地到千行百业,这需要更深入行业毛细血管的服务能力。那些老牌的云厂们习惯了在 IaaS PaaS市场的服务模式,或许看不上现在还是“蚊子腿肉”的MaaS市场是一回事,有没有精力支撑长期的MaaS服务又是另一回事。
03、写在最后数据统计不仅是门生意,也为市场创造共识和更多的确定性,尤其是现如今AI大模型生态庞大且多维,本就需要创造更多的确定性。
目前来看,不管是阿里云腾讯云还是百度云,至少这些云厂旗下都有自己的原生大模型,也许IDC关于公有云模型调用量份额,反映的就是这些云厂原生大模型的调用量(除app以外的)份额,IDC这一统计结果与去年豆包、文心、通义的“品牌”在外界的舆论热度呈现出了一致性。
不过也正如上述所说,云厂还会合作其他大模型厂商,这一统计维度并不能反映云厂在大模型时代的整体布局水平,以后的MaaS市场如何发展仍需进一步观察。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