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马皇后伉俪情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明朝历史的皇帝上,痴情种还真有好几个,留下了几段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的故事。
但这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
在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性情更加暴躁,诛杀的人也越多。太子朱标看到这种情况,常常感觉到不忍心。
这天,他终于鼓足了勇气,劝自己的父皇。
“陛下这么滥杀,恐怕会有伤天和。”
朱元璋听了,沉默了许久。
没有人知道,这个当时大明王朝地位至高无上的人,究竟在想什么。
第二天,朱元璋把棘杖放在地上,让朱标去拿着这个棘杖往前走。
朱标也不傻,上面都是刺,拿着它肯定会觉得扎手,但是自己的父皇就在这儿,一时之间感到很为难。
他不太敢看自己的父皇。
朱元璋和他说:“你拿不起它吗?我把棘杖打磨好了,去掉了刺,再给你,这难道不是一件美事?所诛杀的这些人,正是那些刺,除掉这些刺,才能让你心安!”
朱标不这么认为,他和朱元璋说:“皇帝是尧舜一样的帝王,臣民才能是爱戴尧舜那样的臣民。”
这意思就是暗示朱元璋,有什么样的君王,就有什么样的臣子,再换句词说,如果上梁不正,下梁也得歪,上梁正了,下梁也就不歪了。
朱元璋听了这话后,大怒,抄起座位朝着朱标扔去,那一瞬间,父子之情也顾不上了,朱元璋只想收拾自己的儿子。
朱标一看自己的老爹动手了,那赶紧跑了,前面朱标跑,后面朱元璋气喘吁吁地追,两人的运动量都不少。
跑着跑着,朱标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地上,朱元璋好奇打开一看,竟然大哭起来,原来这张图正是在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天下的时候,陈友谅追赶朱元璋,事情危急,马皇后背着朱元璋逃跑的场景。
见景生情,朱元璋也顾不得和朱标生气了,他只想念他的妻子了。
上面这段史料来自《翦胜野闻》的记载,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可信度还是有的,这本书有的记载上,确实比较离谱。
二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朱元璋最信任的人,那一定是马皇后。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郭子兴生怕朱元璋和自己离心,于是把马氏许配给朱元璋。
后来马皇后在朱元璋的征战日子里,提供了太多的帮助,所以当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更加容易情绪失控。
朱标作为马皇后的嫡长子,其实他的身上,还是遗传了马皇后性格中的大度、宽容,以及厚道。
对于朱标,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是非常用心的。
1355年,朱标出生在太平,当时的朱元璋正在准备攻打南京,朱标的出生,让他非常高兴。朱元璋年轻的时候失去父母,后来流离失所,早早饱受人间疾苦,对于自己长子的出生,朱元璋感觉到人世间的温暖,这也让他征战的日子更有了动力。
在朱元璋称吴王后,朱标被立为王世子,并且让宋濂教他。
在朱标十三岁时,朱元璋命令他省临濠墓,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免得出现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儿子生于富贵之家,为了避免他骄纵,让他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察访民情让他知道风俗美恶,通过访求父老乡亲,知道自己创业的不容易。
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那是付出了巨大心血的。
三洪武元年,立朱标为皇太子,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都是东宫的兼领者,并且朱元璋又选了国子生国琦、王普等十多人,陪太子读书。
其实从朱元璋的征战过程中的兵法运用上就能看出来,他读了不少书,他不是莽夫,朱元璋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他又选了四方名儒来教太子以及其他藩王。
有野史记载说朱标不是朱元璋嫡子,这记载可信度确实不高。如果不是他的嫡子,他都不必给予这么好的教育。
从朱元璋早早立朱标为皇太子,后来又找了这么多武将文臣,四方名儒来教太子读书,培养太子的品德,这是对朱标寄予厚望,他希望他打下来的大明江山,朱标可以守住。
朱元璋对于朱标,就是希望他是个守成之主。他可以不亲自上场打仗,但是他必须懂民间疾苦,知道他老爹创业的艰辛,守住大明江山。
朱元璋对于朱标的教育,确实达到了他所想的,仁义。对于他的弟弟们干的坏事,每当朱元璋怒不可遏,想惩罚这些皇子的时候,朱标时常站出来给自己的弟弟求情。
至于《明太宗实录》上写的朱标多仁义,不趁朱元璋的心意,以及史书中流传的朱元璋对朱标不满,多次想更换太子的说法,这些说法可信度不高。
《明太宗实录》是在宣德年间完成,明宣宗朱瞻基可是朱棣的孙子,所以书中出现这话,实在是不足为奇。
四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标巡视陕西,朱元璋有迁都的想法,但是具体去哪,他一直还没想清楚,于是让朱标巡视,并且嘱咐朱标说:“天下山川唯有秦地险固,你此去省观风俗,慰劳秦地父老乡亲。”
朱标没有辜负朱元璋,他回来后,给朱元璋奉上了陕西地图,但是后来朱标就病了。
1392年,朱标去世,长眠于地下,对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朱标是皇长子,他也是朱元璋为大明帝国精心挑选的的继承人。但是没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
朱元璋在经历了马皇后的去世后,又经历了皇长子的去世,就算他是个帝王,这一刻,他也无法忍受这种晚年丧子的痛苦。
横亘在朱元璋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明王朝的继承人该选择谁?
虽然有史料记载朱元璋倾向于给传位给朱棣,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有可能是在朱棣继位后,为了皇位的正统性,于是出现了这种说法。
从朱元璋培养朱标的方式看,他就是想让自己的大明帝国在经历了战乱后,在一个守成之主手中平稳过渡,朱棣是不太符合他的预期的。
所以,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也不出意外。但是终究是来不及了,朱允炆不像朱标那么有手段,朱标是宽厚仁义,但是他的帝王手段也是有的,而朱允炆,仁义有余,手段不够。他过于依赖书生,大明江山终究还是落在了朱棣手里。
我一直在想,朱标的早逝,是不是大明王朝的遗憾?
如果朱标正常继位,依照他的手段和受到的教育,其实还真是有可能让明朝平稳发展,也许不会让人民再经历靖难之役的苦,而且朱标的去世,某种意义上,也导致了蓝玉案。
蓝玉和朱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朱元璋不放心,加上蓝玉确实骄纵,给了朱元璋大开杀戒的借口。
当然,我们不能依靠假设,认为朱标继承皇位的话,就一定比朱棣做得更好。朱棣对于大明王朝的贡献,都写在了历史书上。朱棣在位22年,他平定安南,亲征漠北,迁都北京,这些事情放在任何皇帝的的任期上,都是大工程。
所以,你认为朱标的早逝,是大明王朝的遗憾吗?
史料参考:《明史》《翦胜野闻》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山东大李逵
假设朱允炆不削藩,他会不会比朱棣取得更高的成就?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朱棣已经取得了足够多的成就,算得上明朝16帝中对后世贡献最高的一位皇帝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
这个就象有些人假设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未必比李世民差是一样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 回复 09-23 17:40
李世民的能力高过李建成一个档次以上,而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个必死一个,不可能共存。没有玄武门之变也会有其它形式的斗争。
一二三四五六七 回复 09-23 17:41
李建成是不能用萧何来类比的,他还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