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湖南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胸痛中心多学科强强联手,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成功为一名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心梗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机会。
ECMO火速搭起临时“生命桥梁”
2月8日上午,48岁的李先生(化名)突发胸口不适、出冷汗,家人决定开车带他到医院检查。然而在就医途中,李先生突然失去意识。五分钟后到达医院时,李先生呼吸心跳已停止,没有生命体征,情况万分危急。
长沙市第三医院急诊团队迅速启动高级生命支持,采取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但李先生频发室颤,心跳难以稳定。前来抢救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曹琴了解情况后果断决定启用ECMO支持治疗。
ECMO又被称为“人工心肺”,是重症医学科一种高级体外生命支持技术,能够在患者心脏和肺部功能严重受损时替代心肺功能,持续有效保证全身脏器的供血供氧,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迅速完成设备准备和血管通路建立,成功实施VA-ECMO运转,搭建起临时的“生命桥梁”,为李先生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多学科生命接力与死神赛跑
顺利启动的ECMO,有效维持着重要脏器的功能,让李先生停了近三个小时的心脏逐渐有了跳动的迹象。
ECMO团队和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立即带着呼吸机、监护仪、ECMO等众多仪器设备将李先生转运至介入治疗室。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随即展开冠脉造影和介入手术,明确此次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为前降支、回旋支,其中前降支更是堵塞99%。介入团队沉着冷静地在前降支置入支架,为李先生成功重建冠脉血流。
ECMO成功上机、手术顺利完成只是生命救援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ECMO的管理要求十分精细,每个细节都决定着成败。ICU团队密切监测李先生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状态,精准调控ECMO的各项参数,同时针对心梗等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
模式转换争取一线生机
在李先生心脏收缩功能明显改善后,ICU团队综合评估,果断决定将ECMO支持模式由VA转为VAV,加强对肺循环和大脑的供氧支持。
重症医学科主任伍敏益介绍,ECMO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分为VA-ECMO和VV-ECMO两种模式。VAV-ECMO模式是众多ECMO专家在抢救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更为复杂、难度要求更高的一种模式,为解决患者出现肺功能下降氧合能力差而心脏泵血功能相对好转的情况下导致上半身缺氧的问题而创造的一种模式。
“就如同多修一条供血的‘路’通向心脏,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全身氧合。”伍敏益解释。
目前,患者正在进一步接受抢救治疗中。
据了解,长沙市第三医院胸痛中心自建设以来,全院开展多次演练,定期召开质控会议,不断优化流程,畅通绿色生命通道,为患者赢得救治黄金时间。作为危重症的救治“担当”,重症医学科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复杂、危重的病情。ECMO团队成员均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快速反应能力。在面对突发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果断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新京报记者吴梦真通讯员李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