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4日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获悉,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团队近期成功完成介入式人工心脏桥接植入式人工心脏手术,“长短结合”,实现了从短期支持到长期治疗的过渡,让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薛先生(化名)重获“心”生。薛先生康复出院。据了解,这是江苏省首次成功实施该类手术。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江苏在终末期心衰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为全国的心衰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
患终末期心衰,正值壮年的他生命垂危
家住高淳的薛先生现年43岁,2021年,正在工地上干活的他突发胸闷晕倒在地,送医后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我家里就有这个病史,发病的时候天天睡不着,吃不下,呼吸都不顺畅,真是太难受了!”薛先生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尽管接受了正规的药物治疗,病情仍无法逆转。近5年来,他反复住院,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去年7月开始,病情又加重了,根本不能离开医院,装了起搏器,吃药输液等保守治疗方法已无法缓解症状。”薛先生说,直至去年12月,他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求诊。
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孙浩亮副主任医师回忆,入院时,患者心力衰竭症状严重,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咳痰,无法平卧,需依赖静脉利尿剂及升压药物维持生命。“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他的左心室直径达77mm,射血分数(EF)仅为19%,并伴有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临床上来说,他的心衰已经到了极其危重的地步。”
孙浩亮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考虑到薛先生心脏功能及身体其他各项机能极差,可能无法承受大手术的创伤,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团队经过仔细讨论和评估,决定先经皮放置介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帮助患者进行短期机械循环辅助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植入长期机械循环辅助系统——左心室辅助装置,也就是俗称的植入式人工心脏。
“短期辅助”给心脏休息赢得“换心”时间
据介绍,介入式人工心脏处于临床研究阶段,通过微创介入方式植入,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风险低等优势,能够有效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关键支持。
“相当于临时替代心脏泵血。”孙浩亮副主任医师介绍说,以往要达到类似效果可选择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者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但IABP辅助能力有限,ECMO创伤和花费又比较大,而介入式人工心脏只需经股动脉穿刺即可,体积小,手术时间也短,能够为患者提供足够的临时的心脏支持,帮助其度过危险期,为心脏和其他脏器得到充分休息,耐受可持续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赢得宝贵时间。
经过与急诊医学中心、体外循环组、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等多学科讨论和充分准备,邵永丰教授团队于1月7日为患者成功实施介入式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术后,患者接受了6天的短期机械循环辅助治疗,其间症状显著改善,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好转。
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再植人工心脏重获“心”生
短期辅助治疗6天后,薛先生的病情明显稳定,心衰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邵永丰教授团队再次进行评估,于1月13日成功为患者植入长期机械循环辅助设备——植入式人工心脏。
据了解,此次植入的人工心脏为第三代非接触式磁悬浮离心泵,由中国自主研发。“它的血泵直径仅34毫米,重量仅为90克,比市面上同类产品的直径缩小了40%,重量减轻50%,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植入式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尤其适用于小心腔、低体重、微创植入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孙浩亮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人体的胸腔是有限的,此种人工心脏仅有硬币大小。泵头越小,越容易放入胸腔内,可以提高手术便捷性和患者术后舒适度,同时我们在术中也将此前放置的介入式人工心脏一并拆除了。”
术后,患者收入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监护病区,由张伟副主任医师团队负责监护,“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可以自行活动,出院后告诉我能吃能睡,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张伟副主任医师说。
“长短结合”,终末期心衰患者迎来“心”希望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介绍,心力衰竭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们国家,心衰患者数量非常庞大,如今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植入是终末期心衰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心脏移植受限于供体短缺等问题,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人工心脏植入技术的发展为众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希望”。
邵永丰教授告诉记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长期致力于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研究与治疗,在人工心脏植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自2021年7月开展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以来,迄今已完成近60例,病人都恢复得不错,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邵永丰教授表示,本次手术中,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将介入式人工心脏与植入式人工心脏桥接植入,“长短结合”,实现了从短期支持到长期治疗的过渡,“希望这项技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模式,尤其是病情极端危重的心衰患者,让这部分患者有机会重获‘心’生。”
通讯员何雨田孙浩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于丹丹
校对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