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得“荼”地好茶出巴东——专访巴东县委书记黄波

身边24小时 2025-02-15 10:22:28

全媒体记者卢树彬刘波通讯员胡宗波

八百里巴东,数千年茶韵。巴东是距今5000年上古神农氏发现茶的流传地,是距今4000年的人工种茶地,是距今3000年的饼茶制作地,是距今2000年的贡茶产地,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从古至今,巴东县一直致力于茶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茶园15.99万亩。其中,野茶2.6万亩,100年以上的古野茶树1.2万株,有机认证基地3000余亩,绿色食品认证基地2500亩。全县万亩以上茶叶主产乡镇7个,千亩以上专业村25个。茶叶年产量3800余吨,综合产值5亿元,茶产业成为巴东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巴东县已连续8年获评“中国茶业产业重点县”,“正山堂·巴东红”“骏眉中国·巴东红”分别获得世界茶产品金奖、银奖,“巴东红·小神农架野茶”荣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

近日,记者专访了巴东县委书记黄波,探寻巴东茶的前世今生。

记者:中国第一部《茶经》从巴东开篇,足见巴东茶历史之悠久、底蕴之厚重。您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巴东县的茶史吗?

黄波:巴东是神农氏发现茶叶的地方,巴东县的茶历史见证了整个中国的茶历史。传说5000多年前,神农氏在如今的巴东县小神农架采药,尝药草不幸中毒,顿感眩晕恶心,躺在溪边休息,恰好几片神奇的树叶落入身边煮水的陶罐,神农氏舀水而饮,顿觉神清气爽,身上的毒豁然而解,神农氏将这片神奇的叶子命名为“荼”,后世称之为茶。

神农氏发现茶后,古代巴人就开始利用和传播茶。《华阳国志》记载:“巴人土植五谷,牲具六畜,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说明巴东县早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人工种植茶叶,并将其作为贡茶进贡周天子。《桐君采药录》载:“巴东别有真茗茶。”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第一支茶名,巴东真香茗可谓中国第一历史茗茶。中国第一部《茶经》更从巴东开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就是今天的巴东金子山。

巴东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宋,盛于当代,茶历史千年绵延。关于巴东茶叶的古文献约165本,是单个地方茶古籍最多、地方茶史料记录最多的。品巴东茶就是品味历史、品味文化。

记者:除了数千年历史积淀,还有什么因素成就巴东茶?

黄波:优质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成就巴东茶的好品质。巴东县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气候优越,森林覆盖率达到65.12%,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生态环境良好,土壤天然富硒。巴东茶自然生长在深山老林里,无污染、无农残。借助自然禀赋的良好生态,我们成功推出了巴东茶县域公用品牌,“巴东郡贡茶”成为101张湖北地理标志名片之一。可以说,品巴东茶就是品味自然、品味健康。

巴东县厚重的传统文化,为巴东茶添彩增色。一代名相寇准在任巴东知县时劝农稼穑广种茶,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在巴东县留下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名篇。同时,廪君文化、纤夫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为巴东茶增添了更多独特茶韵。

不断传承创新的制茶工艺,让巴东茶赢得市场。在保留古法制茶工艺、传承唐代蒸青技术的同时,巴东县引进了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公司,在甄选巴东原生态茶区的优质茶青原料基础上,融合正山堂传承400年的金骏眉工艺,研制出以小神农架野茶为主的巴东红系列,丰富品类,推动巴东茶从单一的绿茶到红茶、白茶、乌龙茶、海棠茶、小橘红等多种茶类转变,实现了“六茶共舞”。

记者:近年来,“巴东红”品牌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接受和认可。为创建这个品牌,巴东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黄波:我们深入发挥各种优势,着眼于茶品牌培育,倾力打造“巴东红”品牌。

一是培育优良品种。加强种质资源研究,扩大本地鄂茶系列良种种植,推广黄金茶、白叶一号、单丛、正山小种和正山优选1号、3号等优良品种,保护开发小神农架优质野茶1200亩。全县无性系茶树良种率近70%。以优质野茶为原材料制成的“小神农架野茶”在2019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活动中屡获金奖。

二是创新加工技艺。加快茶产品标准制定,出台县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茶叶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工;大力推动加工企业装备提档、智能发展,推进茶叶加工精细化。同时,创新开发新式茶饮、茶食品、茶提取物等精深加工产品,延长茶加工链条。

三是推进品牌崛起。借助“恩施硒茶”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形成“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齐头并进的品牌发展之路,扩大巴东茶美誉度。通过冠名动车、高铁,广告登录央视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推介“巴东红”品牌。巴东县成为正山堂茶业的13大核心产区之一,全国销售门店150多家,有效提升了巴东茶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助力巴东茶出省出海,销往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记者:如今,巴东茶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在推动茶产业链建设上,巴东县有什么作为?

黄波:在推动茶产业链建设上,巴东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每年统筹不低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让茶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生态产业。

一是坚持品质为本。以做优做精茶叶基地为出发点,坚持一流标准,树立精品意识,所有茶叶基地均通过技术改造,广泛运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茶叶绿色防控等技术,确保茶叶品质。以做大做强茶叶品牌为发力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市场思维推动茶产业发展,创新推出“硒茶贷”,仅2024年就发放贷款1100万元,支持茶企发展壮大,规模化经营生产。目前,全县茶企达到108家,规上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

二是坚持文化铸魂。着力讲好茶文化故事,成立巴东茶文化研究中心,讲好神农氏、神农溪、小神农架、神农茶、神农湖5个“神农故事”,每年开展茶文化“六进”、茶叶技能大赛、神农古茶树王评选、神农茶文化节等活动。立足业态融合发展,聚焦产、学、研、文、旅等领域,推出“茶+文化”“茶+非遗”“茶+研学”等新模式,全面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科技赋能。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恩施州农科院合作,成立“巴东红·骏眉”红茶产业研究院,持续加强巴东县野茶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科技化水平提升,制定巴东茶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积极推进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加工数字化,不断提升茶产业整体质量,推动小茶叶蝶变大产业。

记者:巴东县将怎样进一步写好茶文章?

黄波: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巴东县委、县政府将继续严格落实工作部署,持续写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大文章,推动茶产业不断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绿色发展。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项目补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企业扶持、质量安全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同时,积极融入“楚天好”省域茶产业公用品牌和“恩施硒茶”州域公用品牌,打通海外供应链,推动大宗茶出山、出海。

二是强化品牌提升。进一步加强茶树种质资源建设和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大新茶饮、专用茶点、茶保健品等新产品研发力度,大力推进茶品质管控、茶品牌培育、茶技术开发、茶产品延伸,提升巴东茶全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三是深化茶旅融合。深入挖掘巴东县茶史、茶俗、茶艺、茶事等文化精髓,讲好茶故事,持续擦亮茶文化名片,精心办好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不断提升茶产业影响力、竞争力、渗透力。

神农得荼地,好茶出巴东。茶产业已经成为巴东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我们坚信,巴东县一定能够做大做强茶产业,在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先行县的征程中,奋力谱写新篇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