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倾力打造一部新戏《重圆记》,为佳节助兴。杨婷娜、李旭丹、王清、陈欣雨四位中生代演员挑起大梁,表现出色。《重圆记》开篇利用投影展现铜镜的静谧光泽与古朴纹饰,营造全剧的意境和历史氛围。声音设计融入动态音效与低频震动,配合多媒体互动装置,让古典戏剧焕发现代魅力。乐昌公主手持的铜镜在追光灯下折射出粼粼波光。这束跨越千年的光芒,不仅照亮了南朝陈的雕梁画栋,更在当代剧场的时空中划出一道璀璨的文明之光。《重圆记》事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此后元杂剧有沈和甫《徐驸马乐昌分镜记》,明传奇有无名氏《合镜记》等。此次新剧由著名编剧罗周操刀,全剧以“铜镜”的分合为线,展现夫妻之间的悲欢离合、忠贞不渝。
《重圆记》整部戏围绕着“镜”展开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情并非只有甜蜜和温馨,更多的是分离的痛苦和坚守。《重圆记》以“铜镜”的分合为线索,讲述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杨婷娜和李旭丹时隔12年的联袂演绎,两人的演唱都更成熟了,将这段耳熟能详的“破镜重圆”传说,淬炼成一面映照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菱花镜。
杨婷娜饰演的徐德言一出场,便以特有的清俊气韵打破了越剧女小生人物的套路。她将“江南才子”的文人风骨和官生气度注入到小生的行当中,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分镜”后,她在摔镜时的水袖翻飞,不是简单的程式动作,而是将弧形线的物理轨迹,转化为情感上的生离死别的决绝与痛楚,具象化为舞台上凄美无言的视觉诗篇。当杨婷娜唱出“半镜犹存春闺梦”时,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才子佳人的离别的痛苦,更感到了一对恩爱夫妻遭到活生生拆散的悲哀。不管是流落到市井后的贫困潦倒、叫卖铜镜时受人嘲笑;面对客店傻姐的痴情示好;还是破镜重圆后的惊喜若狂;在“鸿门宴”上的从容应对,杨婷娜的演唱都声情并茂,不失骨子里的清高自律。
李旭丹塑造的乐昌公主则在美貌和专情中呈现出历史感和身份感。从南朝皇家的金枝玉叶到隋朝权臣侍妾的身份转换中,她的声腔处理呈现出精妙的变化:初期的音色清丽娇媚,亡国后的音色中裹挟着失落感、苍伤感,及至“逢镜”一场中那声“菱花犹在人成各”的哭腔,已然混入了沉郁悲鸣。这种声音的嬗变轨迹,以情带声,真诚感人。更值得玩味的是,当被俘的乐昌公主面对位高权重的杨素时,体态和语言表现得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巧用缓兵之计的“约法三章”,迫使杨素对天盟誓,以待“破镜重圆”之日。这个才色双绝的公主,最后得以与丈夫一同归隐民间。李旭丹将她对爱情的专一和坚守,塑造得入木三分。
王清饰演杨素,扮相英武,唱腔潇洒,表演自然脱俗。虽为配角,但有情有爱,有信有义。杨素是隋朝的功臣、英雄,爱慕美人乐昌公主,无可厚非。但他克制、忠诚、信守誓言,三年中从不触碰心爱之人。他对公主的痴心不改,三年期满,以为定能如愿以偿;想不到徐德言又出现。他便以鸿门宴、找新娘等办法,撑起一场关键好戏,让故事跌宕起伏、转折动人。陈欣雨饰演出尘(红拂),果断勇敢,聪慧机敏,有侠女之称,戏中迎接驸马时活泼灵动、乖巧懂事;公主遭难,她挺身而出,不惧强权,尽显忠诚无畏;试探徐德言,聪慧狡黠,巧言善辩;应对隋兵追问,沉着冷静、瞒天过海;鸿门宴上,坚定守护公主,陈欣雨把这个传奇女子,演得鲜活立体。剧中的无名配角,有的居然是二级演员,但她们甘于当绿叶,使得戏满台生辉。
《重圆记》呈现了越剧流派的多样性。杨婷娜的徐派、李旭丹的王派、王清的尹派、陈欣雨的吕派,都继承得韵味纯正,又与人物的身份情感相贴合。《重圆记》导演童薇薇表示,该剧在保留越剧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应当融入现代审美的魅力。她在曲调旋律、服装造型、舞美设计等方面都有尝新。十二面可移动的铜镜装置,既是南朝宫阙的象征,又在光影投射中幻化为长江波涛、隋宫高墙。最精妙处莫过于《重逢》场景:当两面残镜缓缓合拢,镜中映出的不是演员面容,而是投射其上的《玉台新咏》诗句。
镜子作为核心道具,与天上之月相互辉映。《重圆记》的多媒体设计以“镜”为线索,采用影像分裂与重叠技术,解释了“破镜重圆”的生动含义。舞台两侧更设置了虚拟画卷屏幕,随人物行动流转描绘江山变迁,展现家国兴衰与人物命运的交融。《重圆记》的舞美设计由“圆”为构成主体,整体空间变化围绕“重圆”二字展开,运用造型结构的开合、变化、重组,用具像化的视觉效果表现抽象的情感空间,诉述离而复合的再度圆满。剧终16位戴着盖头、穿同样服饰的女子列队上场,款款而行,让徐德言指认自己的妻子,徐德言凭着对妻子的爱慕,心气相通,终于找到公主,夫妻团圆,全剧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