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杨贵妃上吊自缢,死后用褥子草席包裹,埋于路边,第二年唐玄宗下令改葬,岂料挖开坟墓后,里面的尸体竟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个香囊。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安禄山原是唐玄宗的宠臣,历任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掌握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与唐朝内部的权力失衡有着密切关系。当时的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政见不合,二人相互倾轧,最终酿成大祸。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凭借这层关系得到唐玄宗宠信,被委以重任。他在位期间,政令腐败,贪污横行,引发朝野不满。 安禄山起兵后,带领十余万叛军南下,一路攻城掠地。杨国忠为掩饰战事不利,隐瞒军情,欺骗唐玄宗。 至756年七月,长安告急,叛军已经逼近城下。唐玄宗不得不在仓皇之中带领后妃百官,向西南方向逃难。 这支仓促启程的队伍行至马嵬驿时,六军突然哗变。禁军将士们认为杨国忠勾结安禄山,意图谋反。 军队的怒火首先烧向了杨国忠,他在乱军之中被杀。随后士兵们要求处死杨贵妃,认为她是祸国殃民的根源。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缢而死,另一种是被处死。根据距事发最近的史料记载,杨贵妃是被迫自尽的。 最可靠的记载来自当时亲历者张垍的《马嵬记》,他记述了杨贵妃死后被褥子草席包裹,匆匆掩埋在驿站附近的情景。 唐玄宗在这场变故中表现出软弱无力。面对叛乱的军队,他不得不接受了杨贵妃的死亡。 这场马嵬驿的悲剧,不仅是一场政治事件,更是一场权力的博弈。杨国忠的专权和安禄山的野心,都是这场悲剧的推手。 马嵬惊变后,唐玄宗继续向西逃往成都。此时的他已经失去了最心爱的女人,也失去了朝廷的实际控制权。 杨贵妃死后的埋葬过程极为仓促。在军队的压力下,唐玄宗只能让人用简单的褥子和草席包裹尸体,匆匆掩埋在马嵬驿附近的一处浅坑中。 据史料记载,当时负责掩埋的是几名仆役,他们在驿站西侧的一处偏僻地点挖了一个不深的坑。由于时间紧迫,连棺椁都未能备齐。 马嵬驿的百姓对这个临时坟墓态度复杂。有人对杨贵妃的遭遇表示同情,也有人认为她咎由自取。 驿站的老板娘发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开始向过往的旅客讲述杨贵妃最后时刻的故事。她甚至声称自己保管着杨贵妃遗落的一只绣鞋。 这种带有商业性质的行为,反映了当时民间对杨贵妃事件的巨大关注。许多商贾往来此地,专门打听相关的传闻。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从成都回到长安。此时的政治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的儿子肃宗已经成为新的皇帝。 唐玄宗此时的身份是太上皇,虽然名义上受人尊敬,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政治权力。他被安置在兴庆宫,生活受到严格监管。 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提出要为杨贵妃改葬。这个请求背后既有感情因素,也有政治考量。 肃宗对父亲的这个要求并没有直接反对。在他看来,既然杨贵妃已死,允许改葬也无伤大雅。 于是在公元757年,一支由官员带领的队伍来到马嵬驿,准备启动改葬工作。他们带来了精美的棺椁和丧葬用品。 当地驿丞早已得到通知,在前一天就组织人手清理了墓地周围的杂草。改葬队伍按照当年掩埋的具体位置开始挖掘。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当墓穴被打开后,里面只找到了一个香囊。杨贵妃的遗体不知所踪,仿佛人间蒸发一般。 这个发现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负责改葬的官员不得不立即上报朝廷,请示下一步该如何处理。 根据唐代官方史料《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杨贵妃墓穴中只发现一个香囊的消息很快传遍长安城。这一发现引发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议论,各种猜测纷纷而出。 参与发掘的官员留下了详细的记录,他们描述了墓穴的具体位置和大小。挖掘现场除了一个绣着鸳鸯图案的香囊外,还发现了一些腐朽的布料残片。 史学界对杨贵妃尸骨消失提出了多种可能性。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埋葬时间仓促,加上没有棺椁保护,尸体可能已经自然腐烂。 另一种说法是,当地百姓或许在得知杨贵妃葬于此地后,暗中将尸骨迁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非罕见,许多名人的坟墓都曾遭到盗掘或移动。 近代考古学家对马嵬驿遗址进行过多次考察。考古发掘发现了唐代的建筑遗迹和生活用品,但始终未能确定杨贵妃的确切埋葬位置。 这个历史悬案也影响到了唐玄宗的晚年生活。失去政治权力的他被软禁在兴庆宫,终日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 这段历史后来被众多文人记录和创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在这首诗中,杨贵妃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爱情化身。 《长恨歌》的创作让杨贵妃的故事超越了现实层面,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诗中描写道士为唐玄宗寻找杨贵妃魂魄的情节,反映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浪漫想象。
公元756年,杨贵妃上吊自缢,死后用褥子草席包裹,埋于路边,第二年唐玄宗下令改葬
每日新知探索
2025-02-15 18:04:47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