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5月,众叛亲离的吴佩孚,兵败后去找军长于学忠。 当时的形势对吴佩孚而言

云端逐梦志 2025-02-15 18:05:33

1927年5月,众叛亲离的吴佩孚,兵败后去找军长于学忠。 当时的形势对吴佩孚而言异常严峻。 他的旧部队已经分崩离析,昔日忠心耿耿的将领纷纷选择另投明主,甚至有人主动向冯玉祥表达效忠之意。吴佩孚很清楚,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 几天前,他还在于学忠的军营中受到礼遇。于学忠安排了整洁的营房供他暂住,军官们对他的态度也颇为恭敬。 然而,局势的变化远比人心更加迅速。冯玉祥的部队正在逼近邓县,军营中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那些昨日还在敬酒称兄的将领们,如今交头接耳,讨论的都是如何应对这一场风暴。 于学忠召集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会议室内灯火通明,长桌前坐满了高级军官。第七师师长阎得胜在会上率先发言:“吴佩孚的存在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冯军随时可能以此为借口对我们发动攻击!” 此言一出,会议室内顿时陷入沉思。 有人提出吴佩孚毕竟曾是赫赫有名的统帅,不能如此轻易抛弃;但也有人主张务实,认为继续庇护吴佩孚只会给军队带来灭顶之灾。争论持续了数个小时,气氛紧绷得仿佛随时都会爆发冲突。 吴佩孚依旧坐在自己的房间内,安静地等待着会议的结果。他并未派人前去打探,也没有试图为自己辩解。 曾几何时,他是叱咤风云的北洋军阀,其军事才能和政治影响力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然而到了1927年,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往,眼前只剩下了残兵败将和进退维谷的困境。 于学忠坐在书案后,眉头紧锁,静静听着吴佩孚的陈述。吴佩孚的语气平稳,却藏不住深藏其中的苦涩。 他详细分析了当前局势,指出自己已无力在中原腹地继续抗衡敌军,唯一可行的选择,便是撤往四川。 于学忠沉思良久,终于开口。他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婉转地分析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冯玉祥的部队正步步紧逼,吴佩孚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任何继续庇护他的举动,都可能让自己和部队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次日清晨,吴佩孚率领着残部踏上西行之路,而于学忠则在送别后返回了军帐。他并未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规划,但心中已有打算。 他决定辞去军职,暂时归隐故里,远离这场愈演愈烈的纷争。面对部下的不解,他只是淡淡一笑,叮嘱他们如果日后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寻求他的帮助。 1927年6月,于学忠在家中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北的书信。信件来自张作霖,言辞恳切,邀请他加入奉军。 张作霖早已关注于学忠许久,尤其欣赏他在吴佩孚事件中的冷静与果决,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数日后,他踏上了北上的旅途。此后,他在奉军中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张学良麾下的重要将领。

0 阅读:75
云端逐梦志

云端逐梦志

云端逐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