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孤儿邓海山因胆大被荐做刽子手。他练得一手利落砍头的功夫,收入颇丰,累计砍头超300个。但民国废除砍头刑罚后,他失业落魄,求收留皆被拒,最终孤独死去…… 邓海山出生在清朝末期,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邓海山更惨,自幼父母双亡,家里穷得叮当响,全靠乡邻偶尔接济,再加上自己四处流浪讨生活,才勉强活下来。可以说,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全是在困苦和饥饿中度过的。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朝廷征集刽子手的时候。当时,因为邓海山胆子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曾独自在传言“闹鬼”的宅子里过了一夜,愣是一点没害怕。就因为这,大家都觉得他是当刽子手的好苗子,纷纷推荐他去。一开始,邓海山心里是抗拒的,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职业,可在旁人的再三劝导下,他还是动了心。毕竟,当刽子手能有口饭吃,不用再饿肚子。于是,他拜了一位准备金盆洗手的刽子手佟绍箕为师。 这学刽子手可没那么容易,得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师傅先给邓海山一把没开刃的大刀,让他天天握着练习砍头的动作和力度,一练就是好长时间。等他动作熟练了,力度也掌握得差不多了,才给他换成开刃的刀,开始练习砍头的精准度。这精准度要求可高了,师傅在冬瓜或者南瓜上画条线,邓海山得用大刀沿着线干净利落地砍下去,不能有丝毫偏差。就这么日复一日地练,邓海山也不知道练了多久,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上台砍头。 第一次砍头前,师傅带着他郑重其事地烧了香,敬了祖师爷,礼数那叫一个周全。可能是平时训练到位,也可能是邓海山心理素质真的好,他第一颗人头就砍得十分利落。从那以后,邓海山算是正式入行了。 在晚清民国时期,邓海山一直在湖南长沙县公署当刽子手。那时候时局动荡,死刑犯特别多,他的“业务”也相当繁忙。不过,这活儿虽然不光彩,但收入可不低。砍一个人头,他就能挣四块银元,要知道,当时普通四口之家一年的花销也就两块银元左右,这相当于人家两年的生活费了。而且,有些死刑犯家属为了让犯人走得痛快些,少受点罪,还会私下贿赂邓海山,让他行刑的时候做到“快、准、狠”。这么一来,邓海山的收入就更可观了,腰包很快就鼓了起来,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可师傅佟绍箕早就告诫过他,砍头九十九,必须收手,不然会遭报应的。这也是刽子手这行不成文的规矩,很多同行在杀够99人后,都纷纷洗手不干了。但邓海山哪里能抵抗住金钱的诱惑呢?过惯了好日子,他根本不想再回到以前那种苦日子,于是就把师傅的话抛到了脑后,继续干着刽子手的工作。这一刀又一刀下去,他自己都记不清到底砍下了多少颗人头,据统计,他一生砍下的头颅超过300个。 然而,好景不长。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了《惩治盗匪法》,规定死刑要用枪毙的方式执行。这一政策的改变,让邓海山一夜之间就失业了。没了收入来源,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除了挥霍享乐,什么都没留下,身边也没有一个真心朋友,更别说家人了。 其实,邓海山也不是没动过娶妻生子的念头,可他干的这行,杀孽太重,一脸凶相,哪个姑娘愿意嫁给他呢?媒人都不敢轻易上门,生怕沾上他的煞气。失业后的邓海山,生活一落千丈,曾经那些围绕在他身边阿谀奉承的人,也都跑得无影无踪。 他这一辈子,除了会用大刀砍头,啥手艺都没有,再加上之前根本没攒下钱,很快就身无分文了。最后,他只能流落街头,靠沿街乞讨为生,又回到了小时候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每天晚上睡觉,他都能梦到那些被他砍头的冤魂来找他索命,精神上也备受折磨。1925年,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刽子手,在孤独和贫困中悄然离世,结束了他充满争议又无比凄惨的一生。
清末,孤儿邓海山因胆大被荐做刽子手。他练得一手利落砍头的功夫,收入颇丰,累计砍头
每日新知探索
2025-02-15 18:06:16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