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38年,宋高宗赵构看着已经73岁的探花陈修,有种同病相怜之感:赵构没有子嗣,而陈修忙于功名,没有娶妻。赵构激动之下,当场把自己的爱妃赐予陈修为妻,并送上丰厚的嫁妆。 绍兴八年(1138年)的初夏,南宋都城临安城内一片喜庆。这一年的殿试结果刚刚揭晓,三甲名单传遍大街小巷。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的探花郎竟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引发了无数议论。 殿试现场,宋高宗赵构正在召见这届的三甲。简单询问过状元、榜眼后,他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了这位白发苍苍的探花郎身上。这位探花陈修,虽已七十三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谈吐不凡。当赵构念出他考卷中"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土;泰山玉牒,何时清封禅之尘"的诗句时,大殿上的文官们都不禁为之动容。这两句诗流露出对收复失地的深切期盼,正合当今天子心意。 然而更令赵构惊讶的是,当问及陈修的家室时,得知这位老者竟然尚未婚配。原来在陈修年轻时,曾有一门亲事,对方是同乡的世家女子。但为了专心科举,陈修最终推掉了这门婚事。此后数十年,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科举考试中,直到今日才得偿所愿。 回首陈修的求学历程,可谓一波三折。他自幼酷爱读书,十五岁便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屡试不第。但他始终不改初心,寒窗苦读。即便在靖康之难后,国事动荡,他仍然坚持在各地漂泊,追逐着科举考试的脚步。即便是在知交好友纷纷劝他及早成家时,他也只是淡然一笑,表示要先完成科举这个夙愿。 这样的执着打动了赵构。身为帝王的他,虽然享尽荣华,但膝下无子的痛楚却无人能解。当日在殿上,他破例多问了陈修几个问题,其中便包括为何能在高龄之时依然精力充沛。陈修答道,正是因为潜心读书,不受七情六欲困扰,方能保持心境澄明。这番对答,让君臣二人不觉间产生了某种共鸣。 那一天的殿试现场,文武百官都看出了天子对这位老探花的特别青睐。当赵构最后宣布要将自己的爱妃赐予陈修为妻时,满朝震惊之余,又觉得情理之中。毕竟,在这个战乱的年代,一位虽已垂暮却仍心系国事的老学者,与一位虽贵为天子却也历经沧桑的帝王,确实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 这次特殊的殿试和赐婚,很快传遍了临安城。市井之间,有人赞叹陈修好运,有人感慨人生无常,更多的人则透过这件事,看到了南宋朝廷对文人的倚重。毕竟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文人的字句之间,往往寄托着最真切的家国情怀。 赵构这一生,与其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不如说是一位沉迷于文艺的贵族。在他统治的年代里,南宋朝廷上下形成了崇尚读书、热衷文学书法的风气,为后来的南宋文化奠定了基础。 每日批阅完奏章后,赵构总会在他的"损斋"中研习书法。这个书斋是他在绍兴二十八年专门修建的,取名"损斋"源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典故。在这里,他潜心临摹黄庭坚、米芾,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南宋书风,《草书洛神赋》就是他的代表作。 赵构对书法的痴迷程度,在当时可谓人尽皆知。伪齐主刘豫曾试图利用这一点来谋害他。据传,刘豫曾收集了二十多幅黄庭坚的真迹,并高价寻得一位能模仿黄庭坚书法的高手,企图以献宝为名行刺杀之实。幸而此计被人告密,未能得逞。这件事虽然惊险,却丝毫没有减少赵构对书法的热爱。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沉溺于文艺的帝王,在重大历史关头往往表现出难以令人恭维的一面。在与金人的争端中,他始终抱持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这种偏安一隅的心态,加上他对个人享乐的追求,最终导致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历史遗憾。 在赐婚仪式这天,赵构破天荒地亲自为陈修题写了一幅贺词。当时的朝臣们都说,天子的笔法中少有的透露出几分豪迈之气。也许是因为在这位老学者身上,他看到了某种相似的影子:同样痴迷于文字,同样孤独,也同样对大宋河山怀有憧憬。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讽刺。赵构虽然活得长寿,却因为早年的荒淫无度,最终落得一个后继无人的结局。他唯一的儿子早逝,自己也无法再近女色。这次将爱妃赐予陈修,表面上是一场因怜生爱的美谈,实则也折射出一个帝王晚年的凄凉。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赐婚背后,或许也反映了南宋特殊的时代特征。在这个积贮文治、偏安一隅的王朝里,一个沉迷书法的皇帝,一个七旬才中第的老学究,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典型符号。他们的际遇,他们的选择,乃至他们的遗憾,都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最终,这场轰动一时的赐婚,也只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它见证了一个帝王的善意,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特殊风貌。而那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也在这场赐婚中,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慰藉。 这段历史给后人最大的启示或许在于:即便是最高权力者,如果不能恪守本分、节制欲望,终究会为自己的放纵付出代价。赵构一生的功过得失,都在这场特殊的赐婚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折射。
公元1138年,宋高宗赵构看着已经73岁的探花陈修,有种同病相怜之感:赵构没有子
云端逐梦志
2025-02-15 18:08:09
0
阅读:116
王志強
王献之有个弟弟王惠之,吉安王氏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