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绿茵场邂逅乡土中国:一位乡村体育教师的“造梦工程”

新华报业网 2025-02-16 14:32:18

“石老师,咱们去踢球吧!”新春刚开学,徐州沛县安国镇中心小学学生孔伟棋就来找体育老师石明松踢球。不一会儿,操场上就聚集了十多个孩子,一场“课间球赛”拉开帷幕。15分钟后,上课铃打响,孩子们回到教室,非但没了倦意,精神头反而更足了。

在徐州沛县,田野环绕四周的足球场,用时光将“乡村足球”酿成独特的文化样本。当部分城市体育场馆陷入“建而不用”的困境,这片黄土地上的足球场却悄然成为乡村足球的“造梦场”。

泥土里长出的足球狂欢,寻回“失落的年味”

足球掠过赛场,裹挟着泥土特有的芬芳。

2月9日当天,寒潮来袭,徐州的气温低至零下11摄氏度,沛县八堡村的足球场上,却暖意如春。“好!扑救得太好了!”赛场上,两支队伍正在激烈比拼,四周的观众席上,坐满了前来观战的村民。赛场上,战势“风云变幻”,人们时而发出赞叹,时而惋惜摇头,一下午的比赛,鲜有人离场。

下午,记者按照约定来到赛场上寻找“村界杯”发起人之一石明松,反复拨打电话却无人接听,询问之下,一老者用手往赛场上指去:那个场上摇旗子当裁判的人就是!

“这么一算,是有快12年了。”赛后,石明松回忆起了自己的足球事业从业生涯。算起来,连他自己都有些惊讶,坚持了这么多年。从2013年毕业至今,他既是一名乡村学校体育教师,也是县里为数不多的足球专业教练员。

当地的百姓爱踢球,但要说办大规模的赛事,“村界杯”还是头一次。2019年左右,村子新建了一个足球场,石明松和学生们便成了这块球场的常客。2021年春节前夕,村里想要组织一次足球赛,作为体育教师的他就张罗起来,还热心为比赛准备了球服、裁判旗等比赛用品。

“当时参赛人数不够,我们就现场喊人,不论男女老少。”石明松回忆,首届这样“东拼西凑”的村界杯,凑出来三四支队伍参加。前来观赛的人也越来越多,“从初一只有几个人来看球,到后来大年初三、初四左右,观众席上坐满了人。”

就这样,“村界杯”的“火种”保存了下来。从第一届的三四支队伍,到第二届的8支队伍,再到今年刚刚落幕的“村界杯”,已经发展到2600余人参与,吸引了来自安徽、河北等全国各地共90余支球队参赛,相较去年参赛队伍数量近乎翻倍。而观众席上,也一直空位难寻,最多的一天观众量达2万人。

对于石明松来说,角色未曾改变,但工作量一直在增加。从队伍招募到赛程安排,再到甚至收取参赛队员的参保单,都是他跑前跑后操持,“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回复几百条消息。”

“当时预料到‘村界杯’会火吗?”记者问。

“完全没有,当时,我们都只是关注于自己对足球的热爱,没有想到后来那么多人把‘火苗’燃了起来。”石明松笑着摇摇头。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村界杯”寻回了村子渐渐失落的年味。

“我们年轻时候也常常几个人一起踢球,那个时候球门还是木头做的。”坐在如今‘村界杯’的球场上,老一辈的人总是开始回忆从前,他们谈起几十年前火热的“村头足球”时,总是眉飞色舞,脸上满是骄傲。

而后,他们眼中的光,又渐渐被疑惑、无奈取代。这是由于,近些年不少村子老龄化加剧,足球场上,也渐渐少了那些熟悉的身影。

“村界杯”重出江湖,让村里的老人,出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些驰骋球场的人们,又回来了!

小到9岁,大到60岁,都成了本届“村界杯”的场上客。一支来自河北的队伍,在三天时间里安排了4场比赛,虽然最终未能夺魁,但仍尽兴而归。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今年“村界杯”上,一群在南京工作的沛县老乡组成了一支队伍,回到家乡的球场上参赛。对他们来说,回乡踢的这场球,重新寻回了故乡的年味。

为了组织“村界杯”,石明松这个春节基本没回家,甚至连除夕夜,也只是回去吃了一碗饺子,就返回了办公室,准备大年初一的赛事。“办‘村界杯’,就是我心中的年味。”石明松笑道。

如今,除了春节期间的全国赛事,“村界杯”还发展出了周末赛事,排期也是预约得满满当当。正如场边的一处标语:内心热爱,跨越山海,草根足球,绽放梦想。

找到人生“破壁”可能,更多青少年在绿茵场点燃梦想

孩子们心中的一团“足球微光”,何以照亮前行的路?

石明松就在做这个“燃灯者”。

不久前,“村界杯”的赛事开始之际,一名初中生家长联系到了他,提出孩子和几个同学想组队参加比赛。石明松仔细询问之后发现,对方的人数根本凑不齐一支队伍,找到匹配年龄段的对垒队伍更是难上加难。

一边是已经敲定无法更改的比赛日程,一边是孩子们的祈盼。石明松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大年初七那天,他为这些孩子们单独安排了一场比赛。比赛排在中午,对阵方是下午即将比赛的一支队伍,由于孩子们的人数凑不齐组成一支队伍,于是石明松就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员临时加入队伍,一起进行了一场“特殊的体验赛”。

最终,这场特殊的比赛以5:1落幕,孩子们虽然未能成功,但仍觉得十分过瘾,不少孩子显得意犹未尽:“回去我们好好练,争取明年还来比赛!”

2月9日晚,石明松驱车来到周边的一处村落,寻找一个不知姓名的孩子。为什么要寻找这个孩子?他告诉记者,不久前的“村界杯”的赛场上,看到一个孩子在场边踢球,小脸冻得通红。别的队伍比赛时,他也在旁边认真地看,不时鼓掌叫好。后来,正在场上比赛的山东邹城队也注意到了这个小男孩,就主动提出给孩子捐赠了书包和防寒面罩,托石明松带给小男孩。

由于不知道小男孩住在哪,石明松便拿着男孩的照片一路询问过去,找到男孩家时,天已经黑了。

“这是给我的?”男孩显得有些诧异,还有些不知所措。石明松递上书包、钢笔,还送给他一个新的足球,并带来了充气工具,现场给足球充上了气,“这样你就可以经常去踢球了。”

男孩很开心,现场与石明松在门口踢了一会球。月亮挂上梢头,在两人的身后拉出越来越长的影子,就像孩子日渐深厚的足球梦。

“再过几十年,村子里的老人更少了,还会有这么多看球赛的人吗?”也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而在石明松看来,村界杯乃至乡村足球的生命力,根植于乡村的土壤。越来越多的“足球小将”,同样在撑起乡村足球的明天。

或许不是每一个乡村少年都能走上职业赛场,但他们用足球划出的生命轨迹,正在中国教育的褶皱处播种着惊人的可能。

新学期学校“运动量”猛增,“足球小将”蓄势待发

2月13日,江苏中小学迎来春季开学日。与往年不同的是,新学期里,几乎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运动含量”有所增加。

在沛县,各小学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安排每天1节体育课,初中最迟在2025年秋季学期,施行每天一节体育课。同时,小学和初中将课间时长变更为15分钟,两个30分钟大课间。

在安国镇中心小学,目前专职体育教师只有2名,石明松就是其中之一。刚刚过去的寒假,他也没闲着,甚至直接搬来铺盖,住在了学校办公室里,为新学期体育课程、体育社团策划新方案。记者在他办公室看到,光是各年级体育课教案和社团方案,就有厚厚的一沓。

“老师今天要带我们玩什么呀?”一群孩子探头探脑满是好奇。在办公室内,石明松正在黑板上画出汉代蹴鞠示意图,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数枝腊梅上,幽香扑鼻而来。

“球进坑了!蓝队得一分!”操场上,两支各6人的学生队伍身着汉服,正在进行“汉代蹴鞠”运动。汉代蹴鞠,与现代足球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蹴鞠没有守门员,并将足球换成“布蛋子”,两侧各有六个坑作为“球门”,将“布蛋子”踢进对方防守的坑内,就记得一分。

蹴鞠到底每队几个人?到底有没有球门?要想复原汉代蹴鞠,就要破解这些难题。对此,他查询史料、去博物馆考察,还请教了体育专家,经过多番求证,终于将其成功复原。

“现在课间时长更多了,能和石老师踢球的时间也多了。”学生吴尚泽说。一到课间,就有很多孩子来找石明松踢球。除此之外,学校每周还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安排了三次足球训练,争取让更多孩子“踢”上更大舞台。

对于乡村小学来说,足球训练的成本其实不算高。除了足球、参赛球服的费用,剩余的就是教师的课后延时服务费。成本适中,有相关专业的教师配备,就有机会培养出更多好苗子。

对于乡村学校来说,因地制宜开展体育运动尤为重要。沛县安国镇中心小学校长时维锐也在寻求体育运动突破,他介绍,学校借助乡村传统,将舞龙舞狮、蹴鞠等民俗体育编入课程。蹴鞠作为传统球类运动,承载着悠久历史,“我们开设蹴鞠课程,邀请专业教练指导,让学生在奔跑、传球、射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特色舞龙活动则是传承民俗文化的绝佳方式,学生们挥舞龙身的过程,锻炼了力量与协调性。”

“很多孩子,一开始特别腼腆,后来加入了足球社团,慢慢地,球技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开朗自信了。”孩子们身上的变化,石明松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也让他觉得,无论是自己挑灯夜战的几百页的足球社团方案,还是为了复原汉代蹴鞠自己手作的“布蛋子”道具,都变得值得。

无论是“村界杯”的赛场抑或乡村学校的操场,每脚射门都在证明:最草根的足球,往往能踢出最本真的中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程晓琳文/摄

0 阅读:1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