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古戏楼,又登大剧院,昆曲《游园·惊梦》呈现古典与当代的极致碰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2-16 18:43:56

岁末年初,北方昆曲剧院以汤显祖《牡丹亭》为蓝本,推出了由北昆名角邵天帅和青年演员王琛主演的新编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并先后在正乙祠古戏楼和国家大剧院呈现出两版风格迥异的演出。这场极具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艺术实验,既是对昆曲经典的致敬,也是对当代剧场美学的探索,展现了古典戏曲在活化传承中的多元可能性。

尤其是2月15日、16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大剧场版,相较于正乙祠古戏楼中的沉浸式体验,更注重在现代舞台技术赋能下古典意蕴与当代审美的极致碰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艺术盛宴。

从服饰复原到唱词考据,深挖故宫文献资料

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的创作核心在于对清代宫廷戏曲文献的深度挖掘。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清宫戏曲文物,是反映清宫演剧活动的珍贵实物遗存,对于传统戏曲艺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昆曲《游园·惊梦》深挖故宫博物院的古典文献资料,从服饰的复原到唱词的考据,都力求与清代宫廷的戏曲形态相契合。

剧中由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张锐设计的“重工满绣”的真丝戏服,无论款式色彩,还是纹样图案,均取材于故宫所藏明清服饰档案,重现了宫廷戏曲的华贵气象。杜丽娘与柳梦梅的那些绣着缠枝莲、折枝花的华美服饰,一针一线皆由苏州剧装厂历时8个月手工完成。十二花神手中的法器,亦采用非遗宫廷宝石花工艺,玉石镶嵌细节尽显考究。这些不仅是昆曲美学的象征,也是文物活化的经典案例。

结合当代舞台技术,创造流动写意空间

“文物复刻”并非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通过现代舞台的光影技术,将精美的工艺细节与剧场空间的光色交织,形成流动的视觉诗篇。该剧总导演张鹏特别强调,要在保留昆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精髓的同时,以“传统为骨、创新为魂”,实现“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联姻”。

为此,该剧主创不仅汇聚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著名剧作家郭启宏、著名戏曲理论家王馗、国家一级作曲周友良、青年剧作家王一舸等众多业界专家学者,还特邀著名舞美设计师刘科栋、灯光设计师任冬生为大剧场版操刀舞台呈现,果然带来了非同一般的视觉效果。

“这个作品的舞美设计,我追求以‘极致的当代’和‘极致的古典’互相碰撞,力求体现出对经典文学的再解读和中式美学的思辨色彩。”刘科栋以“三生万物”为灵感,将三面巨大的可移动“月亮门”造型景片与七道层层叠叠的可升降纱幕结合,又从明代话本的插图中里提取了亭廊、假山、梅枝等元素,在舞台上构建出一个既简约写意,又立刻会唤起中国观众审美想象的中式园林意象空间。

这个灵动变化的舞台,与细腻丰富的光影效果结合,拓展了整部戏的想象空间和视觉表达。景片如同“流动的守旧”,在不断变化组合中构成多维空间,时而是曲径通幽的花园,时而又是似幻似真的梦境,时而是青春少女的闺房,时而又是痴情书生的书房。而黑与白的色彩则隐喻“阴阳两界”。纱幕升降间,舞台如同“裂开一道缝隙”,神鬼世界悄然侵入现实,“为梦而死,为情而生”的杜丽娘在生死与梦境间穿梭的意境也跃然台上。

历史对话当下,为经典注入时代生命

该剧的剧本重构亦体现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全剧以汤显祖《牡丹亭》原作为根基,台词均源自原著,却在叙事上以杜丽娘的“梦境”为主线,串联起“寻梦”“离魂”“冥判”“幽媾”等经典篇章,通过多维舞台调度,将人间、地府与幻境交织于一方戏台,强化其“至情”主题,使生死之恋的古典内核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追求产生共鸣。

该剧音乐唱腔完全根据工尺谱翻译,保留了传统的古朴风格。配乐则在传统昆曲丝竹音乐基础上加入了编钟,增强了音乐的辉煌感和仪式感,整体音乐风格更加沉稳厚重,与大多数《牡丹亭》飘逸浪漫的风格有所不同。邵天帅饰演的杜丽娘温婉如花,王琛扮演的柳梦梅清朗如月,二人以婉转水磨调让这段感天动地的生死之恋,在更开阔的舞台上被赋予史诗般的浪漫张力。

这版《游园·惊梦》让很多资深戏迷观众也为之惊艳。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羊驰看完首演后,不禁欣然题诗:“国院笙歌聚玉京,北昆水袖舞倾城。汤公妙笔传千古,生死情痴一梦萦。梅柳楼台春寂寂,死生魂魄夜行行。人间信有痴如我,世上应无恨似卿。且向花间留晚照,还从曲里觅新声。”

从正乙祠的雕花戏台,到国家大剧院的现代剧场,《游园·惊梦》的双版演绎,既是昆曲艺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也为传统戏曲的当代发展提供了范本。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对此表示,宫廷风格昆曲《游园·惊梦》两版演出是“传统与创新的双轨并行”,既让昆曲回归历史语境,又为其注入时代生命力。正如剧中念白“当代岂无前代事,座中常有剧中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重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至情至性,更让昆曲在当代舞台上完成了从“活化石”到“活艺术”的蜕变。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