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先备,你会从几岁开始

上观新闻 2025-02-17 07:24:06

“备老”,指为应对老年生活所做的提前规划和资源准备。

在许多城市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的当下,“备老于未老”这着先手棋如何落子,成为个体、家庭和社会不容回避的棋局。

第一次从新闻标题上读到“备老”两个字,刚过45岁生日的李凌英心头一震,迫不及待往下看。

新闻里写:“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备老经济’首次被纳入银发经济范畴。同时,复旦大学相关研究认为,经济增长与老龄化的双向驱动,将为备老经济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和需求升级……”

之后几天,“备老”这个陌生又能稍稍猜出意思的词常在她的脑海里盘旋。李凌英的外公早逝,99岁的外婆因为行动不便住在离家不远的养老院。她和76岁的母亲每周去看望两次,母亲最近每次回来都心情沉重地跟她絮叨:“人老了,好难。”

“我还能为外婆、妈妈做些什么?”“我可以为将来的我做些什么?”李凌英真切意识到自己与老年的距离,已近得能看清了,可想要健康优雅地老去,该如何未雨绸缪?她不知如何是好。

在传统观念中,“衰老”这个议题和“死亡”一样,常常被逃避、被悬置。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也有越来越多中年人主动、提前展开对老年生活的科学规划。

复旦大学老龄事务管理专硕项目主任陈倩博士认为:从时间维度上看,备老人群主要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即将进入老年阶段的人群(通常为45—59岁),其核心诉求是通过系统性准备提升未来老年阶段的生活质量。当前社会语境下的“备老”已超越单一的财富积累,扩展为涵盖健康管理、技能储备、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心理调适等多维度的综合准备框架,最终形成“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四级联动、有机衔接的支撑体系,实现备老服务的全方位覆盖与精准供给。

“备老”及“备老经济”概念,日益成为中国政策和学术讨论的重要议题。德国等先期老龄化国家在提升老年生活质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例如,德国在备老经济方面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代际支持与创新养老服务上。通过强制储蓄与自愿投资相结合,德国注重个人全生命周期的财务规划,同时推动家庭成员参与老年人照护,强化代际合作。在服务供给方面,德国提供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等多种形式,并通过《护理预防法》等政策工具,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结合长期护理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家庭参与”的协同模式,有效缓解了老龄化压力。

有备而老

从开通“时间银行”开始

元宵节前一天下午,长宁区新华路街道香花桥小区活动室里,5个“老小孩”在志愿者小王的帮助指点下,聚精会神地折着纸灯笼。最终每人顺利完成两个彩色灯笼,他们分享并“炫耀”着,其乐融融。

老人口中的“小王”,名叫王玲秋,今年57岁,家住香花桥小区。55岁从老年服务工作的岗位上退休后,她想着继续在这个领域发挥一点余热,机缘巧合来到长宁区的挚康服务站当志愿者,去年8月起参加了长宁区“时间银行”项目。

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其中,当自己有需要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政府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并储入其“时间银行”个人账户。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及实际,探索“荣誉奖励+兑换激励+服务回馈”的激励机制。

长宁区开展的“时间银行”项目是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重要探索,依托长宁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以“时间银行”微信端为载体进行信息采集,形成了“提供志愿服务—量化储存为‘时间币’—兑换无差别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

点开王玲秋手机中的“时间银行”App,账户中显示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共存下238个时间币,这意味着她已经为香花桥及周边小区的独居高龄老人提供了238小时的服务。

王玲秋的服务时间一般为每天5—8小时,走五六户人家。前一天晚上,她会通过电话、微信等大致了解老人的需求。“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天7:45,我和几位老人都会相互打招呼,这样彼此才放心。”她说。

8:30开始踏出家门,她先去韩奶奶家看看菜够不够,再去隔壁楼林伯伯家,帮着整理和缴纳水费、煤气费,搞定后陪沈阿姨去银行取工资。忙完这些,中午回家吃饭后,她有时会带上张奶奶的医保卡,帮她去附近的同仁医院配药,下午趁着太阳好,带上几位老人家去社区花园“孵太阳”。

“‘时间币’是一个月一结算的,每次看到账户上的数字,都蛮开心、蛮有成就感的。”王玲秋说,现在儿子还没成家,家里不用自己太操心,她的生活很充实,虽然现在的付出并没有啥很大的功利性目的,但人总是要老的,多一份保障,心里也多一分踏实。

家住杭州富阳区的宋晓枫今年40岁,爸爸妈妈都已近古稀之年,和她的小家庭住在一起。过年前,她一口气给家里添了8件适老化设施,为父母,也是为自己。

“我一直很喜欢看上海东方卫视的《梦想改造家》节目,也很早就有适老化改造的意识。”宋晓枫说,这次添的物件包括给家里的4个卫生间装上了浴室扶手,铺了防滑保温地胶,买了2把洗澡椅、2个智能马桶、1台轮椅和1张可移动升降的床边桌。

“这些设施也为我提升了生活舒适度和安全性。”在宋晓枫看来,“老去”不是一个瞬间动词,中年人慢慢变老,老年人年纪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积极拥抱变化。从这个层面上说,“有备而老”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与宋晓枫较为泛化的备老理念不同,如今也有不少年龄50+的人主动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完成适老化改造,并将其称为“人生最后一次装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为老年生活做好准备。应该明确,除了健康和经济方面的规划,法律准备同样重要。”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曹薇薇说,通过合理的法律安排,可以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财产或家庭纠纷中保障自身权益,减少不确定性。

首先是遗嘱与遗产规划。遗嘱是老年法律准备中最基础的一环,可防止突然失能可能引发的诸多问题。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普及,社交媒体账号、电子钱包等也成为遗产的一部分。

其次,准备医疗决策与健康相关法律文件,在备老阶段同样不可轻忽。其中包括预先医疗指示这一法律文件,它用于明确在丧失意识或无法表达意愿时,是否接受急救、插管、维持生命治疗等医疗措施。通过预先医疗指示,可以确保自己的医疗意愿得到尊重,减轻家人的决策压力。

再次是对养老进行其他法律安排。如,提前选择意定监护人。如果担心未来可能因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而丧失行为能力,可以提前通过书面行为选择和委托一名监护人,将自己的监护事务全部或者部分委任于受托人,被授予必要代理权限的意定监护人将负责其日常生活和医疗决策。本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可得到妥当的监护。若计划入住养老院,务必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包括费用、服务内容、责任划分等。签订协议前,建议咨询律师,确保合同内容公平合理,并保留所有书面证据。

为社会老龄化挑战

提供前瞻性解决方案

“从商业角度讲,在中国做生意只要跟着六七十年代生人就可以了,因为他们是数量最大的那一拨,如今算来,这一群体正逐步进入老年,对养老、备老的认知也在不断完善。”从事老年辅具、适老化设施行业的杭州广宇安诺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肖艳彦认为,随着对“备老”积极性的不断提升,人们会像“在婴儿出生前知道要为他们准备什么”一样,为自己的老去整理好行装。

“从2008年进入这一养老服务领域至今,我们深切感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了解相关服务,其中有些是子女为父母筹谋,有些是为自身未来考量,但无论如何,了解过程也是对‘备老’理念的养成。”和佑杰成(上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洪侠说。

目前,这一涉及健康管理、老年旅居等养老服务全业态的企业正有意识地拓展市场,如线下活动注重年龄全覆盖,让更多小辈深入感受老年生活的需求,并分别开发老人版、子女版养老服务App。

“企业的市场化行为之外,政府的政策担当至关重要,既要为个人备老规划提供科学引导,也要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出发,以战略眼光进行系统性布局。”陈倩认为,政府需构建系统化的备老支撑体系,为应对社会老龄化挑战提供前瞻性解决方案。

健康是备老的核心基础。政府需推动健康管理服务的下沉,重点发展社区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和心理健康服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支持网络。同时,鼓励企业研发健康监测设备,并将健康筛查、疾病预防等融入备老服务体系中,实现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此外,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中年群体尽早启动养老金储备和财富规划。具体举措包括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金账户等多元化工具的普及。

同时,加强金融素养教育,帮助个人理解并合理使用多样化的养老理财工具,提升全民参与长期养老规划的积极性。

陈倩认为,在养老金融领域,尽管政策支持和金融创新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中青年群体的养老金储备和财富规划仍未得到广泛落实,尤其在税收优惠的精准性和创新养老金融产品的普及性方面,仍存在短板。

当前,该领域面临着金融服务适老化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亟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加以突破。

[专家对话]

保障代际公平促进代际和谐

城市周刊:您领衔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备老经济”是“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就此展开谈谈?

彭希哲(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备老经济”是围绕尚未进入老龄阶段的人群,通过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协助他们为未来的老年生活做好准备的经济活动。它涵盖了个人生命周期中的“未老阶段”,为未来老年阶段的福祉奠定基础。

1963年—1973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人口出生数量最多的10年,仅1963年一年就出生了2940万人。近两年起,这一人群逐步进入老年,每年跨入60岁的人口约为2200万,这是中国老年人口增速最快的一段时间。这个人群还有个特点,就是消费能力很强,因为他们是跟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成长起来的一群人,完整经历了社会经济起飞的过程,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分享了成果。另外,他们也没有老一辈人对贫困那么执着的记忆,所以有着更为开放的消费观念。

对银发经济而言,这一人群是一个最重要的利好。我们讲“备老经济”,就是需要个人、家庭、社会未雨绸缪,为老年阶段做好准备,因此也纳入了整个银发经济的范畴。

城市周刊:除了财富物质条件之外,您认为当下社会层面的备老,哪个领域亟待加强?

彭希哲:我们需要很多观念上的转变和一些根本性制度变革及其衍生的产品创新。

以教育为例,虽然现在也倡导终身学习,但教育体系的学科性培养依然集中于青少年时期,老年大学大多是开展琴棋书画等老有所乐之事。但若从生命周期全过程来看,一老一少之外的50岁人群中,知识更新、专业深造的需求正不断提高。通过终身教育体系的改革填上这个空白,无论是对中老年人的职业发展,还是此后的高质量老年生活,都将是一个加油站。

过去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上海女性期望寿命已超过86岁,这意味着退休后的人生依然很长。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特别是老年生活不能按照“活到70岁”那样安排了。拉长尺度来看,这是一次重构的机会——当你不再懵懂,当你已经有了几十年人生阅历和财富积累后,会如何规划未来的几十年人生?

从社会层面而言,我们在强调“备老经济”“银发经济”的同时,必须对生命周期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根据不同的需求给予支持和关照,保障代际公平,促进代际和谐。我理解的“共同富裕”,不仅仅包含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也包含各个年龄段的代际人群,能共同参与建设,并共同分享成果。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