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创作者,我对于“江郎才尽”这件事,抱持深刻的理解。人不是机器,作品有起伏太正常了。
某一部作品成为自己终生无法超越的巅峰,也很正常,说明人家至少还有巅峰。
避免江郎才尽不是没有办法。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大权独揽,众人拾柴火焰高,雷布斯说了,一个人可以走很快,许多人才能走很远。
这一次的徐克,让人失望的不是作品已经完全没有《青蛇》的影子,而是他的敷衍与爹味。
4亿的投资,连正经找个好编剧,弄个好本子的诚意都没有。你要说他们不知道编剧的重要吧,应该也不会啊。
把陈凯歌推上神坛的《霸王别姬》,编剧是芦苇跟李碧华。芦苇后来因为说话太直,跟陈凯歌闹翻了,凯歌自我陶醉,编导一手抓的作品是啥样,时间已经将谜底揭晓。
把徐克推上神坛的《青蛇》,第一编剧是李碧华;豆瓣8.6分的《梁祝》,第一编剧是许莎朗。除了李碧华、许莎朗,被称为当代戏剧界第一才女的何翼平也跟徐克有过合作。
徐克当然知道中文世界有好编剧,另外他自己对于剧本是有鉴赏能力的,因为最开始他干的就是编剧的活。
经常被大家安在徐克头上的张曼玉版《新龙门客栈》,导演是李惠民,徐克任第一编剧;林青霞版东方不败,徐克还是第一编剧,导演是程小东……
徐克的确担得起“才子”二字,既能做导演,也能做编剧。但他既做编剧又做导演的作品,豆瓣评分基本上只有6,以及6以下。
导演一言堂、编剧边缘化,是资本时代内娱的怪现象。要说这些混了大半辈子影视圈的名导,不知道编剧的作用,好像也不太可能。
但他们就是自负到为了自己的爽,不顾观众死活的地步。或者也有可能是年轻时拍戏经费不足,没赚到太多钱,现在要时不我待地赚养老钱,编剧这份钱,不舍得给别人。
在电影公映之前,很多观众觉得徐克选错了主角肖战,看完电影,其实我觉得是肖战选错了导演徐克。
流量明星不过是一枚资本的棋子,粉丝更是PLAY中的一环。
选经历过大起大落、刚刚恢复元气的流量明星肖战饰演郭靖,粉丝的火力全开是可以预见的。
所以这部电影不需要找好编剧琢磨剧本、不需要故事构架、甚至配音都不需要好好对口型,匆匆上映圈钱。
钱自己赚,活儿粉丝干,顺便奶了背景神秘的三里屯京圈三公主之一庄达菲。
虽然庄达菲此番承受了演技质疑的主要火力,但她的名字跟长相终于被大家记住了。对一个童星出道,却始终活在八卦文里的女演员来说,被记住就是通往璀璨星途的第一步。
徐克版《射雕》目前豆瓣上已经有近20万条短评,却迟迟不敢开分,不开分的原因红果果地写着“评价人数不足”。“根本不在乎你们怎么想,我连理由都不想找”,这种不内耗的精神,倒是值得你我学习。
目前这场游戏的大冤种是谁,其实很明显。可惜无论流量明星还是他们的粉丝,都被架在娱乐机器上,只能向前冲,没有回头路。
看自己年轻时喜欢的老艺术工作者晚节不保,其实挺难受的。某种意义上,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构成了我们最值得回忆的青春时光。
那时候的他们,如同意气风发的船长,载着大家,驶向人类创作与审美的汪洋大海。
那里既有光芒万丈的海上日出,也有人性幽微的冰山暗流。
那时候的徐克们,创造了无数年轻人深夜的慰藉。如今这些观众人到中年,循着情怀的轨迹坐进了电影院,去看熟悉的名著由熟悉的导演改编成电影。
真挚的情怀却成了一颗正中眉心的子弹,轻轻地破碎在风里,留下一地瓜子壳。是的,那么多钱、那么大的流量、那么好的IP,最终捧出的就是这一地瓜子壳,真心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