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诗作于1942年7月,距离“七七事变”正好五周年。诗人有感国事艰难,一有汪精卫投敌,二有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制造国共纷争,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七七”,指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首联是说,从抗战至今,日子过得极为艰难,田野上又添许多新坟,平添了“我”无尽的愁思。这是写“抗战之艰难”。
抗战如何艰难,且看累累白骨。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赶走侵华日军,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牺牲,成为二战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正义的一方,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国。
“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颔联是说,五年过去了,“我”的碧血如沧海般翻滚;“我”的丹心始终未变,依旧照着中国的旗帜。这是写“志向之未变”。
不管时局多么艰难,诗人的一颗碧血丹心从未改变。此联化用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诗境。
“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儿皇”,指汪精卫。1940年3月,汪精卫在日本扶持下于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萁豆炊”,指以1941年“皖南事变”为代表的国共纷争。颈联是说,一国之中,忍见汪精卫建立了傀儡政权;一朝之内,只谋划如何剿灭共党,相煎何太急。这是写“时局之多变”。
外要抗日,内要应对汪精卫的叛变,国民党的摩擦,时局艰难,由此可见。

“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尾联是说,为山九仞,怎么能这样功亏一篑,同仇敌忾,谁敢辜负亿万民众的期待。这是写“万民之期待”。
诗人始终相信,只要大家同仇敌忾,就一定不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最终一定会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
纵览全诗,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忠心不变,志趣高洁,具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为爱国诗中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