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墨鱼笑蜛蛄,弗晓得自己朏臀乌

钱江晚报 2025-02-17 15:58:46

潮新闻客户端管金定

清代象山诗人钱沃臣,写过一首海错诗:“连理枝横海扇开,石梅树映绿云堆。龙君尽自多夸宝,算袋还随佩印来。”其中诗中写到的“算袋”,说的就是墨鱼。

墨鱼为何又被称为“算袋”呢?古籍多有记载。《酉阳杂俎》记:“海人言,昔秦皇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形如算袋,两带极长。”《文房四谱》也载有:“海人云:乌贼鱼,即秦王算袋鱼也。”《太平广记》亦转记了《酉阳杂俎》的“算袋入海化鱼”之传说。故此,清钱塘人屠本畯,在其绘画的《闽中海错疏》中写诗赞曰:“一肚好墨,真大国香。可惜无用,送海龙王。”

算袋成精,入海化鱼,纯属无稽之谈,自然不足为信。但也可以想象,前人杜撰这些荒诞传说,皆因墨鱼腹内藏墨,且又形似算袋之故。

墨鱼又称乌贼。《癸辛杂识》续集记云:“世号墨鱼为乌贼,何为独得贼名?盖其腹中之墨可写伪契券,宛然如新,过半年则淡然如无字。故狡者专以此为骗诈之谋,故谥曰贼云。”《文房四谱》亦称:“其墨人用写券,岁久其字磨灭,如空纸焉,无行者多用之。”墨即乌也,而“狡者专以此为骗诈之谋”,自然可称“贼”。但称墨鱼为贼,着实有冤!墨鱼无心产墨,却成了无行者之帮凶,糊里糊涂就当了冤大头!

其实,乌贼的本名叫乌鲗。据《闽书》记载:鲗,乌鲗鱼也,腹中血及胆如墨,可以书。鲗者则也,以书文字为世则也,故曰乌贼怀墨而知礼。鲗,古通则,为“法度、规范”意,所以,乌鲗本是满肚子墨水的夫子。

把乌鲗误为乌贼,据传也是因为墨鱼有遇险喷墨的本领。《闽中海错疏》记:墨鱼“腹藏墨烟,遇大鱼及网罟则喷墨以自匿,渔人反因其墨而踪迹得之。及入网犹喷墨不止,冀于幸脱。故墨鱼在水身白,及入网而售于市则其体常黑矣。”遇险即喷墨,施障眼之法以自匿,确实有点“贼”。

墨鱼并非鱼,是头足类软体动物,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人们戏称为“软氏三兄弟”。三兄弟中,墨鱼、章鱼名头均大,再无须介绍。枪乌贼就是鱿鱼,家乡台州方言也叫蜡枪,其名字的来历可能也与枪乌贼有关。在我们台州,软氏兄弟三房,还各有其他家庭成员,名字也不同。墨鱼家族还有“花虮”,章鱼家族有“望潮”和“章凯”,鱿鱼家族则有“蜡枪”和“鱿枪”。“花虮”“章凯”都是记音字,“花虮”不知是不是“花枝”,“章凯”也不知是不是“章巨”。我们的父辈都能分辨,但我们这代人却大多已傻傻分不清了。

鱿鱼家族还有一个小矮个,我们方言叫作“蜛蛄”。“蜛蛄”是台州的专属叫法。因方言的差异,台州各地对“蜛蛄”的叫法亦有所差异,故写法也不同,有人写作鲑蛄,也有人写作虮蛄。蜛蛄的大名叫火枪乌贼,是一种体极细小的鱿鱼,通常只有手指头般大小,故也有鱿鱼仔的俗称。可能因蜛蛄体小,产量也低,故我自小至今从未单独买到过蜛蛄,少时常能吃到蜛蛄,几乎都是夹杂在炊皮咸薧中。方言炊皮,就是普通话中的“虾皮”,是煮熟的小虾子晾晒而成。生的小虾晾晒而成的,我们方言反叫虾皮。

蜛蛄的命名,未见古籍记载。但鱿鱼又称句公,句公的方言与蜛蛄较近。因此,我严重怀疑蜛蛄就是句公。这也好比望潮。我们在方言中,望读茫音,但望潮之望读若瞒音,与鳗的方言同意。

蜛蛄虽体小,但既已同列为“软氏三兄弟”,自然也具备“遇险喷墨自匿”之功能。故此,家乡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方言俗语:“墨鱼笑蜛蛄,(弗晓)得自己朏臀乌。”各地的说法略有不同,也有说:“墨鱼笑蜛蛄,(弗晓)得自己的朏臀乌弗乌。”(弗晓)为合音字,相当于“弗晓”二字的快读。朏臀就是臀部的方言。这句方言俗语,应该不难理解,有“半斤八两”“五十步笑百步”之意,亦有“自己的屁股尚且没有擦干净,就来取笑别人的屁股还带屎”之意,既形象生动,又颇为贴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及古籍截图)

0 阅读:6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